中医上气的概念很多,种类也很多。
能被人体利用的气,叫清气。
清气被利用后的气,叫浊气。
人在胎儿时期从母体中获得的清气,叫做“先天之气”,也叫“元气”;人在出生后通过呼吸和饮食而摄入体内的清气,叫“后天之气”。
存在于血脉中的气,中医就叫“营气”;存在于体内血脉之外的气,中医叫“卫气”。
什么是气虚?
中医上谈“气虚”中的气,指的是清气。包括人在胎儿时期从母体中摄入的清气和出生后通过呼吸及饮食进入体内的清气。
气虚,就是清气的不足。因清气不足而导致的病证,我们就叫“气虚证”。
由于气具有推动作用,所以,气虚之后,推动作用下降:推血无力,不但可以出现血瘀,而且还会出现“脉虚弱”;不能正常布散津液,津液多的地方会出现“痰湿水饮”,津液少的地方会出现“津亏”现象。
气具有温煦作用,气虚之后,温煦作用下降,故而人体可出现怕冷、冰凉的感觉。
气是脏腑功能发挥的物质,气虚之后,脏腑功能下降,就会出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短;气虚之后,对津液的固摄作用下降,这时就会出现“自汗”。
也正是因为气是脏腑功能发挥的物质,故而:肾气虚,说的就是肾的功能下降;心气虚,说的就是心的功能下降;肝气虚,说的就是肝的功能下降;脾气虚,说的就是脾的功能下降;肺气虚,说的就是肺的功能下降。
肾主纳摄,肾气不足,肾功能下降,这时就会出现固摄无力的情况,患者会有小便频数,夜尿频多,或遗尿,或遗精,女子还会出现月经淋漓不尽,带下清稀量多,或胎动易滑等情况。
心主血脉,心气不足,心功能下降,血脉运行不畅,这时就会出现心悸怔忡的情况。这个就如汽车的发动机,在泥泞之地比在平坦的路上其转速要快一样。
肝主疏泄,肝气不足,肝功能下降,疏泄不力,这时就会出现气滞气郁的“胀满疼痛、走窜不定、善太息”等情况。
脾主运化,脾气不足,脾功能下降,运化失常,津液不能正常布散,这时就会出现积食证,产生痰湿水饮。
肺主宣肃,肺气不足,宣肃功能下降,则容易出现咳喘,胸闷等症状。
如何治疗气虚?
病情较轻者,要增强清气的摄入,一般情况下,需要到树木多的地方多活动,当然,活动以自己不感到累为度。尽量中午太阳好的时候出去活动,阴天或者下雨天,尽量不要外出。多吃山药、大枣等。
病情较重者,就需要用中药调治,药物可选补气之品,如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茯苓、白术、甘草等。
病情不轻不重者,可以选用适当的中成药来治疗,如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丸、香砂六君丸等等。
13352021-07-28
10342021-08-06
18832019-08-23
21222021-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