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病毒性肝炎又称为甲肝,是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损害肝脏,并且临床上以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甲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传播,被病毒污染的水源或食物均可引起暴发流行,日常接触多为散发病例。
甲型肝炎的传染性是比较强的,以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的人群、未接种甲肝疫苗的人群以及6个月以上的婴幼儿在内的,抗-HAV阴性的人群普遍容易感染。甲型肝炎的流行情况与卫生习惯、居住条件和社会发达程度息息相关。我国目前感染多发生于青少年及幼儿时期,无明显高发季节。
甲型肝炎属偶发疾病,在世界各地均有流行。卫生条件差的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经济转型和卫生条件中等的地区发病率居中,卫生条件较好的发达国家发病率较低。
相关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自2004~2015年,我国甲肝的平均发病率约为3.62/10万,2015年甲肝发病风险约为2004年的0.23倍。总体来看,我国甲型肝炎发病风险较低,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在我国西部部分省份,幼儿甲肝发病风险仍较高,需要及时预防和相关的干预。
甲型肝炎多急性起病,引起急性肝炎,不会发展为慢性肝炎。根据是否有黄疸可分为急性黄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黄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以巩膜、皮肤等部位出现黄疸为特征性表现;除无黄疸外,急性无黄疸型甲肝的其他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此外,在急性甲型肝炎基础上发展为重型肝炎(肝衰竭),但此种情况较罕见。
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粪-口途径消化道传播。饮用水源、食物、蔬菜、玩具等被甲肝病毒污染后可致流行。恶劣的环境卫生条件会使感染者粪便中排出的甲肝病毒进入饮水供应系统,进而造成感染,暴发流行常见于水源/食物污染。人与人接触通常不会引起感染,但与感染者密切身体接触则可能会受感染,输血后甲型肝炎极罕见。在甲肝高发地区旅行或工作者、在幼儿园工作者、男同性恋者、与甲肝患者同住者、艾滋病毒阳性者、缺乏安全用水的人、吸食毒品者、甲肝患者的性伴侣、有凝血障碍者(如血友病患者)等,罹患甲肝的风险增高。
因此,凡存在缺乏安全用水、吸食毒品、与甲型肝炎患者共同生活、食用不当食物及饮用水,无明确不洁饮食史但共同生活者有人确诊甲型肝炎等危险因素者,一旦持续几天出现发热、乏力、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时,应该尽快去医院消化科或肝病科就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