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介绍本品用于治疗单一药物不能充分控制血压的轻度-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缬沙坦氢氯噻嗪不适合高血压的初始治疗。
用法用量缬沙坦氢氯噻嗪每片含有缬沙坦80mg和氢氯噻嗪12.5mg,当用缬沙坦单一治疗不能满意控制血压时,用氢氯噻嗪25mg每日一次不能满意控制血压或发生低血钾时,可改缬沙坦氢氯噻嗪(含缬沙坦80mg/氢氯噻嗪12.5mg)每次一片,每日一次,在服药2-4周内可达到最大的抗高血压疗效。 对于轻至中度的肾功能衰竭患者(肌酐清除率≥30ml/min)或轻至中度肝功能衰竭(非胆管性无胆汁淤积)的患者,不需要调整剂量。
禁忌对二氢吡啶类药物或本品中任何成分过敏的病人禁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对孕妇用药缺乏相应的研究资料,妊娠期间,如果对胎儿的潜在益处大于潜在危险时,方可使用本品。根据动物试验结果,本品只在非常必要时方可用于孕妇。尚不知本品能否通过乳汁分泌,服药的哺乳期妇女应中止哺乳。
儿童用药6至17岁儿童高血压患者应用本品的推荐剂量为2.5mg至5mg,每日一次。尚无儿童患者每日应用本品5mg以上剂量的研究(见【临床试验】)。
尚无本品对6岁以下儿童患者的血压影响资料。
老年用药目前尚没有充分的临床研究以确定老年患者(65岁以上)与年轻患者对本品的反应是否不同。其他的临床应用中没有发现老年患者与年轻患者在反应上的差别。一般来说,考虑到多数情况下老年人有肝、肾或心功能的减退及并发其他疾病或合用其他药物的可能更大,老年患者的剂量选择要谨慎,通常开始宜用剂量范围内的低剂量。老年患者对本品的清除率降低,导致曲线下面积(AUC)增加约40-60%,因此宜从小剂量起始(见【用法用量】)。
药物相互作用体外研究数据显示:氨氯地平不影响地高辛、苯妥英钠、华法林或吲哚美辛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其它药物对本品的作用
西咪替丁:与西咪替丁合用不改变氨氯地平的药代动力学。
葡萄柚汁:20名健康志愿者同时服用240ml葡萄柚汁和一剂10mg氨氯地平,未见对氨氯地平药代动力学有明显影响。
铝/镁(抗酸剂):同时服用铝/镁抗酸剂和单剂量氨氯地平,未见对氨氯地平的药代动力学有明显影响。
西地那非:单剂量100mg西地那非(万艾可)不影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氨氯地平的药代动力学。二药合用,每种药品都能独立地发挥其降压效果。
本品对其它药物的作用
阿托伐他汀:10mg本品多次给药合并使用80mg阿托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的稳态药代动力学参数无明显改变。
地高辛:合用氨氯地平和地高辛,正常志愿者血浆地高辛浓度或肾脏清除率无变化。
乙醇(酒精):10mg的本品单次或多次给药,对乙醇的药代动力学无显著的影响。
华法林:本品与华法林合用不改变华法林的凝血酶原反应时间。
临床研究证实,本品与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长效硝酸盐、舌下硝酸甘油、地高辛、华法林、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以及口服降糖药合用是安全的。
与药物/实验室检查的相互作用:尚不清楚。
临床试验对于高血压的作用
成人患者:氨氯地平的降压疗效在15个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其中氨氯地平组800人,安慰剂组538人。安慰剂校正后,接受每天一次本品给药治疗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用药后24小时卧位和立位血压下降有统计学意义,平均立位血压降低12/6mmHg,卧位血压降低13/7mmHg。间隔24小时给药观察到药物降压作用可持续24小时(降压峰值和谷值效果几乎相同)。用药时间达到1年的患者未显示对药物的耐受性。3个平行、固定剂量的剂量反应研究显示:在推荐剂量范围内,卧位和立位血压的降低是呈剂量相关的。药物对年轻人和老年人患者舒张压的作用效果相仿。对老年患者收缩压的影响大些,可能与其收缩压基线较高有关。对黑色人种与白色人种的作用相仿。
儿童患者:268名6岁至17岁的高血压患者首先随机接受氨氯地平2.5或5mg,每日一次,4个星期,然后再次随机接受同样剂量的氨氯地平或安慰剂治疗4个星期。在8周结束后,接受5mg氨氯地平治疗患者的血压要低于再次随机给予安慰剂患者。药物降压强度难以量化,但是应用5mg的剂量收缩压下降小于5mmHg。不良事件与成人相似。
对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作用:氨氯地平5-10mg/日,在运动诱发的心绞痛中的作用,已在8个安慰剂对照,双盲的临床研究中得到评估,研究持续时间为6周,共包括1038名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84人使用氨氯地平片,354人使用安慰剂)。其中5个研究,应用10mg剂量,其运动(脚踏车或活动平板)时间显著增加。氨氯地平10mg与5mg,其症状限制性活动时间平均增加分别为12.8%(63秒)以及7.9%(38秒)。在一些研究中,氨氯地平10mg也能延长发生1mmST段偏离的时间和降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氨氯地平的持久功效在心绞痛患者的长期研究中已被证实。心绞痛患者中血压的降低(4/1mmHg)和心率的变化(+0.3bpm)没有显著临床意义。
对于血管痉挛性心绞痛的作用:
一个持续4周,包含50名患者的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氨氯地平治疗能够减少大约4次/周的心绞痛发作,安慰剂组能够减少大约1次/周的心绞痛发作(p<0.01)。由于临床症状改善不足而退出研究的患者络活喜组为2/23,安慰剂组为7/27。
对于已证实的冠心病的作用:
PREVENT研究入选了825名经血管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随机给予氨氯地平(5-10mg,每日一次)或安慰剂并随访3年。虽然本项研究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并没有发现主要终点—冠状动脉管腔直径发生显著变化,但数据显示冠心病患者因心绞痛发作入院的比例和需行冠脉重建术的比例有降低趋势。
CAMELOT研究入选了1318名最近通过血管造影术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冠状动脉左主支无病变,不伴随射血分数<40%或心衰。患者(76%男性,89%白种人,93%美国人,89%具有心绞痛历史,52%未行PCI术,4%行PCI但未置入支架,44%行支架置入术)被随机分配至双盲治疗组,在标准治疗(其中接受阿司匹林占89%,他汀类药物83%,β-阻滞剂74%,硝酸甘油50%,抗凝药物40%,利尿剂32%,但是排除其他的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基础上接受络活喜5-10mg/日治疗或者安慰剂治疗。随访的平均时间为19个月。患者首发以下事件之一的时间为主要终点:心绞痛入院;冠状动脉重建术;心肌梗死;心血管死亡;心跳复苏;心衰入院;脑卒中/TIA;或外周血管性疾病。氨氯地平组和安慰剂组分别发生110(16.6%)和151(23.1%)次首发事件,风险比为0.691(95%CI:0.540-0.884,p=0.003)。主要终点的概括见图1。这个研究的结论主要来自药物对于因心绞痛发作而入院、及对于冠脉重建术的预防作用(见表1)。图2显示不同亚组的效果。
CAMELOT研究亚组中,行冠脉造影的人群(274例),与安慰剂相比,氨氯地平并未降低冠脉斑块体积(血管内超声检查)。
图1:氨氯地平组与安慰剂组复合临床终点的Kaplan-Meier分析
在下表1中概述了有显著意义的各种主要终点的临床结果,其他主要终点包括心血管死亡,心跳复苏,心肌梗死,心衰入院,脑卒中/TIA,或外周血管性疾病,氨氯地平组与安慰剂组没有显著性的差别。
表1:CAMELOT主要临床结果的发生率
*事件总人数
充血性心力衰竭研究:
氨氯地平在四项为期8-12周的研究中与安慰剂进行了比较,研究包括NYHA分级Ⅱ/Ⅲ级的心衰患者697名。通过测定运动耐力,NYHA分级、临床症状或左心室射血分数,研究证实氨氯地平没有使心衰加重的证据。在一个氨氯地平的长期(随访至少6个月,平均13.8月)、安慰剂对照、发病率/死亡率的研究中,1153名NYHA Ⅲ级(n=931)或NYHA Ⅳ级(n=222)的心衰患者,在接受稳定剂量的利尿剂、地高辛和ACEI的基础上,接受氨氯地平5-10mg,氨氯地平对研究的主要终点、NYHA分级,或心衰症状没有影响。这些复合终点是指所有原因导致的死亡率以及心血管发病率(特指致死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衰加重而入院)。氨氯地平组与安慰剂组,所有原因的死亡以及心血管事件的总数分别为222/571(39%)与246/583(42%),研究中,心血管病事件约占研究终点事件的25%。
另外一个随机化研究(PRAISE-2)中,NYHA Ⅲ(80%)或Ⅳ(20%)的心衰患者未伴有临床症状或明确的缺血性疾病,在接受稳定剂量的ACEI(99%),洋地黄(99%)以及利尿剂(99%)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安慰剂(n=827)或氨氯地平(n=827)治疗,随访平均33个月的时间,所有原因致死率的主要终点在本品以及安慰剂组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别(95%的可信区间,氨氯地平组从下降8%至增加29%)。但氨氯地平组有更多的肺水肿报道。
药理毒理临床药理学
作用机理:
氨氯地平是一种二氢吡啶钙拮抗剂(亦称钙离子拮抗剂或慢通道阻滞剂),它能够抑制钙离子跨膜进入血管平滑肌和心肌。实验数据表明氨氯地平与二氢吡啶及非二氢吡啶的结合位点均可结合。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的收缩过程依赖于细胞外钙离子通过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内来完成。氨氯地平可选择性抑制钙离子跨膜转运,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作用要比心肌细胞的作用强。体外实验可观察到该药存在负性肌力作用,但临床治疗剂量在活体动物实验中未观察到这一作用。氨氯地平不影响血清钙的浓度。在生理酸碱度范围内,氨氯地平是一种离子化的复合物(pKa=8.6),通过与钙通道受体在结合位点缓慢地结合/分解实现其逐步起效的作用。
氨氯地平是一个外周动脉血管扩张剂,它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从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和血压。
氨氯地平能够缓解心绞痛的具体机制还未完全确定,但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
劳累性心绞痛:氨氯地平通过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心脏后负荷)使心率-收缩压乘积降低,实现不同运动量级别的心肌需氧量的下降。
血管痉挛性心绞痛:氨氯地平在动物实验以及体外人冠状血管实验中已经被证实:可以抑制血管痉挛,恢复冠状动脉以及小动脉的血流灌注,从而适应钙,肾上腺素钾,血清素以及血栓素A2异构体的变化。在血管痉挛性(Prinzmetal’s或变异型)心绞痛中,氨氯地平的作用主要来自于其对冠状动脉痉挛的抑制。
药效学
血液动力学:高血压患者服用治疗剂量的氨氯地平后,可引起血管舒张导致仰卧和站立血压下降。长期给药,血压的下降并不伴随心率或血浆儿茶酚胺浓度的显著变化。在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液动力学研究中发现,快速静脉内给予氨氯地平可降低动脉血压并增加心率,但是在血压正常的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研究中长期口服氨氯地平,对心率或血压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长期口服氨氯地平每日一次,对血压的控制效果至少维持24小时。年轻及老年患者的降压效果均与血浆浓度相关。应用氨氯地平血压下降的程度也与治疗前血压升高的程度相关;因此,中度高血压(舒张压105-114mmHg)患者的降压效果要比轻度高血压(舒张压90-104mmHg)患者强50%。正常血压受试者的血压并没有显著的临床变化(+1/–2mmHg)。
肾功能正常的高血压患者,氨氯地平的治疗剂量可导致肾血管阻力下降,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以及有效肾血流增加,不影响滤过分数和蛋白尿。
与其他钙离子通道拮抗剂一样,在正常心功能的患者应用氨氯地平治疗后,心脏功能的血液动力学检测在静止和运动(或踏步)时均显示心脏指数有小幅度的增加,且不伴有dP/dt或左心室舒张末期压或体积的变化。在血液动力学的研究中,动物或人体应用治疗剂量范围内的氨氯地平,即便是在人体中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也均没有出现负性肌力作用。在正常健康人及代偿良好的心衰患者中使用其他具有显著的负性肌力作用的药物也有相似的发现。
电生理学作用:活体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中,络活喜不影响窦房结或房室传导功能。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静脉给药10mg,A-H、H-V传导以及起搏后窦房结恢复时间并没有显著性的改变。β-阻滞剂与络活喜联合用药患者亦可观察到类似结果。在高血压或心绞痛患者中联合应用氨氯地平以及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研究中,未观察到对心电图参数的不良影响。仅有心绞痛的患者,应用氨氯地平没有改变心电图的传导间期,亦没有增加AV传导阻滞。
致癌作用,致畸作用,生殖毒性:大鼠和小鼠经食物给予氨氯地平0.5、1.25和2.5mg/kg/日,连续2年,未见致癌作用。对小鼠使用的最大剂量按mg/m2换算相当于人体最大推荐剂量*10mg。大鼠的最大用药剂量按mg/m2换算,为人体最大推荐剂量*10mg的两倍。
氨氯地平的致畸研究显示无论是在基因还是染色体水平均未见与药物相关的致畸作用。
大鼠(雄性大鼠交配前64天起,雌性大鼠交配前14天起)给予剂量达10mg/kg/日的氨氯地平(按mg/m2换算,8倍于人体最大推荐剂量*),对生殖力未见影响。
储藏遮光、密封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