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介绍在饮食控制和运动的基础上,本品适用于目前使用盐酸吡格列酮和盐酸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的2
型糖尿病患者或单用盐酸二甲双胍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
2型糖尿病的治疗还应包括饮食控制、减轻体重和运动,这些措施不仅在2型糖尿病治疗初期,在药物治疗
维持疗效阶段也同样重要,如感染等,需及时给予适当治疗。
用法用量一般:
2型糖尿病治疗应以病人的耐受性和有效性为基础个性化治疗,应不超过每日最高推荐剂量盐酸吡格列酮
45mg,盐酸二甲双胍2550mg。
推荐剂量:
根据患者当时的盐酸吡格列酮和/或盐酸二甲双胍用量,选择本品的起始剂量。开始服用本品或随着剂量
增加后,病人应谨慎监测与液体潴留相关的不良反应。本品一日剂量可分次服用,与食物同服可降低与盐
酸二甲双胍有关的胃肠道副反应。
1.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者的起始用量:
基于通常吡格列酮的起始剂量为15~30mg/日,所以开始可用本品(15mg/500mg)1片,每日1~2次,在获得一
定疗效后逐步加量。
2.已经使用盐酸吡格列酮和盐酸二甲双胍联合治疗转为本品治疗者的起始剂量
根据原来服用的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片用量,可从本品15mg/500mg(1片)可似乎服用本品。
尚未对先前用过其他口服降糖药治疗的患者转用本品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特殊研究。2型糖尿病治疗方案的任何改变都应慎重,并应对血糖控制进行适当的检测。(其余详见说明书)
3.最高推荐剂量
盐酸吡格列酮的最高推荐剂量为45毫克,盐酸二甲双胍的最高推荐剂量为2550毫克。
4.特殊人群
①不推荐妊娠期妇女和哺乳期妇女使用本品
2.因为老年人可能有肾功能下降,所以需保守确定来年人服用本品的开始和维持剂量。任何剂量调整需基于细致的肾功能评估。通常,老年、衰弱、营养不良的患者,不能使用最大剂量。特别是在老年人中,必需监测肾功能以防二甲双胍引起乳酸酸中毒
3.因二甲双胍主要从肾脏排泄。本品只适用于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任何的剂量调整都需基于肾功能的细致评估。
4.治疗开始前,如患者出现活动性肝病的临床表现或血清转氨酶水平升高,就不能开始本品治疗盐酸吡格列酮。所有病人在本品治疗前后均应监测肝酶盐酸吡格列酮和实验室检查。
5.因缺少长期安全性数据而不推荐儿童使用本品。本品关于儿童在骨折和其它不良反应的风险还不确定。
禁忌详见说明书。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孕妇:妊娠类型C。 因为现有数据强烈提示孕期血糖异常与先天性异常、新生儿患病率、死亡率升高相关,大部分专家建议在妊娠期使用胰岛素以尽量将血糖控制到正常水平。妊娠期间不应使用本品,除非对胎儿的潜在益处超过潜在风险。 对孕妇,尚无本品或其各自成份的充分且控制良好的研究。未进行与本品有关的动物试验。以下数据基于分别进行的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的试验结果。 盐酸吡格列酮 在器官发生过程中,大鼠口服80mg/kg,兔160mg/kg(按体表面积换算,分别约为人最大推荐口服剂量的17和40倍),未见吡格列酮存在致畸性。大鼠口服达40mg/kg/日以上(按体表面积换算,约相当于10倍人最大推荐口服剂量)时,可观察到分娩延迟和胚胎毒性(表现为流产增加,发育延迟和出生体重下降)。在大鼠的后代中,未见功能性或行为毒性。兔口服剂量达到160mg/kg(按体表面积换算,约相当于人最大推荐口服剂量的40倍)时,可观察到胚胎毒性。大鼠在妊娠晚期和哺乳期口服10mg/kg(按体表面积换算,约相当于人最大推荐口服剂量的2倍)和以上剂量时,其后代体重下降,出现出生后发育迟缓。 盐酸二甲双胍 大鼠和兔给予盐酸二甲双胍剂量达到600mg/kg/日,未见致畸作用。按大鼠和兔的体表面积计算,此暴露量分别相当于人每日2000mg的2倍和6倍。胎儿血浓度的测定证明对二甲双胍有部分胎盘屏障作用。 哺乳期妇女 尚未进行哺乳期母亲使用本品的研究。在分别进行的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的研究中,二者均可分泌到泌乳大鼠的乳汁中。尚不清楚吡格列酮和/或二甲双胍能否分泌到人乳汁中。因为许多药物可分泌到人乳汁中,所以母乳喂养的妇女不应使用本品。若停止使用本品,且饮食控制不足以控制血糖,可考虑胰岛素治疗。
儿童用药本品对儿童的安全性、有效性尚无定论。由于缺乏长期安全性数据而不推荐儿童使用本品。本品关于儿童在骨折和其它不良反应的风险尚未确定。
老年用药盐酸吡格列酮 在安慰剂对照的吡格列酮临床试验中,约有500名病人的年龄在65岁以上。盐酸吡格列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这些病人和年轻病人之间无显著差别。 盐酸二甲双胍 在二甲双胍对照临床试验中未包括足够数量的老年病人,尚不能确定与年轻病人之间对该药反应存在差异,其它临床试验的报告也不能确定是否存在这种差异。已知二甲双胍主要通过肾脏排泄,且肾功能不全患者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更大,所以本品只能用于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参见【禁忌】)。因年龄增长与肾功能减退相关,随年龄增加应慎用本品。需基于仔细的常规肾功能监测,需谨慎的选择剂量。通常,老年患者不应增加至本品最高剂量。(参见【用法用量】)。
药物相互作用同时服用二甲双胍(1000mg)和吡格列酮(45mg)7天,吡格列酮未改变二甲双胍的单剂药代动力学指标。有分别进行过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但未进行本品专门的药物相互作用。 盐酸吡格列酮 在健康志愿者中,服用以下药物的同时加服吡格列酮45mg,一日一次。结果如下: 1.口服避孕药:同时服用吡格列酮(45mg,一日一次)和口服避孕药(1mg炔诺酮和0.035mg乙炔雌二醇,一日一次)共21天,结果乙炔雌二醇的AUC(0-24小时)和Cmax分别下降11%和11%-14%。炔诺酮的AUC(0-24小时)和Cmax无明显改变。乙炔雌二醇药代动力学改变的临床意义不明。 2.咪达唑仑:单剂服用咪达唑仑糖浆7.5mg后,连续服用吡格列酮15天,咪达唑仑的Cmax和AUC下降26%。 3.硝苯地平缓释片:男女志愿者同时服用吡格列酮7天和口服30mg硝苯地平缓释片(一日一次)4天,结果原形硝苯地平的最小平方法平均值(90%CI)的Cmax的比率为0.83(0.73-0.95),AUC为0.88(0.80-0.96)。由于硝苯地平药代动力学差别较大,该研究结果临床意义不明。 4.酮康唑:同时服用吡格列酮7天和200mg酮康唑一日两次,结果原形吡格列酮的最小平方法平均值(90%CI)的Cmax的比率为1.14(1.06-1.23),AUC为1.34(1.26-1.41),Cmin为1.87(1.71-2.04)。 5.阿托伐他汀钙:同时服用吡格列酮7天和阿托伐他汀钙80mg一日一次,结果原形吡格列酮最小平方法平均值(90%CI)的Cmax的比率为0.69(0.57-0.85),AUC为0.76(0.65-0.88),Cmin为0.96(0.87-1.05)。原形阿托伐他汀钙最小平方法平均值(90%CI)的Cmax的比率为0.77(0.66-0.90),AUC为0.86(0.78-0.94),Cmin为0.92(0.82-1.02)。 6.细胞色素P450:体内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显示,吡格列酮可能是CYP450同功酶3A4底物的弱诱导剂。 7.吉非贝齐:10名健康志愿者连续服用2天吉非贝齐(口服600mg,一日两次,一种CYP2C8抑制剂)后,同时服用吉非贝齐(口服600mg,一日两次)和吡格列酮(口服30mg),结果显示吡格列酮暴露量(AUC0-24)是未服用吉非贝齐时的226%。 8.利福平:10名健康志愿者连续服用5天利福平(口服600mg,一日一次,一种CYP2C8诱导剂)后,同时服用利福平(口服600mg,一日一次)和吡格列酮(口服30mg),结果显示吡格列酮AUC下降了54%。 在与其它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中,吡格列酮对非索非那定,格列吡嗪,地高辛,华法令,盐酸雷尼替丁,或茶碱的药代动力学无显著影响。 盐酸二甲双胍 1.呋塞米:在健康受试者中进行的单剂量,二甲双胍-呋赛米的药物相互作用试验,证明合用时可影响他们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呋塞米可使二甲双胍的血浆和血液的Cmax增加22%,血AUC增加15%,二甲双胍的肾清除无明显改变。合用二甲双胍时,呋塞米的Cmax和AUC分别下降31%和12%,终末半衰期缩短32%,呋塞米的肾清除无明显改变。尚无关于二甲双胍和呋塞米长期合用的相互作用的资料。 2.硝苯地平:对健康志愿者进行的单剂量,二甲双胍-硝苯地平药物相互作用试验,证明合用硝苯地平可使血浆二甲双胍的Cmax和AUC分别增加20%和9%,且尿中排泄增加,Tmax和半衰期无影响。硝苯地平似乎可增强二甲双胍的吸收。二甲双胍对硝苯地平的作用很小。 3.阳离子药物:经肾小管排泌的阳离子药物(例如,氨氯吡咪、地高辛、吗啡、普鲁卡因胺、奎尼丁、奎宁、雷尼替丁、氨苯喋啶、甲氧苄氨嘧啶和万古霉素)理论上可能与二甲双胍发生相互作用,竞争普通肾小管转运系统。对普通健康志愿者进行的单剂量和多剂量的二甲双胍和口服西咪替丁的相互作用研究显示,二甲双胍血浆和全血峰浓度增加60%,血浆和全血AUC增加40%。在单剂量试验中二甲双胍消除半衰期无改变。二甲双胍对西咪替丁的药代动力学无影响。尽管是理论上的相互作用(除西咪替丁外),但仍建议服用经近端肾小管分泌系统排泄的阳离子药物的病人,仔细监测并调整本品和/或相互作用的药物的剂量。 4.其它:某些药物可能引起血糖升高,导致血糖失控。这些药物包括噻嗪类和其它利尿剂、糖皮质激素、吩噻嗪、甲状腺激素、雌激素、口服避孕药、苯妥英、烟碱酸、拟交感神经药、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和异烟肼。当服用本品的病人同时服用上述药物时,需密切监测以维持足够的血糖控制。 在健康志愿者中进行的单剂量药物相互作用试验,联合用药对二甲双胍和心得安,二甲双胍和布诺芬的药代动力学无影响。 二甲双胍几乎不与血浆蛋白结合,因此不易和与血浆蛋白高度结合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例如水杨酸盐,磺胺类药物,氯霉素和丙磺舒。
药理毒理药理作用: 本品含有两种协同药理机制的抗高血糖成份,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盐酸吡格列酮属于噻唑烷二酮类,盐酸二甲双胍属于双胍类。噻唑烷二酮是一种胰岛素增敏剂,主要是增强外周血葡萄糖利用,双胍类主要通过抑制内源性肝糖的生成发挥作用。 盐酸吡格列酮:吡格列酮的作用依赖于胰岛素的存在。吡格列酮可减少外周血和肝脏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依赖的葡萄糖清除,并减少肝糖元分解。不同于磺酰脲类,吡格列酮不是胰岛素促泌剂。吡格列酮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γ(PPARγ)的有效的高选择性的激动剂。PPAR受体存在于与胰岛素的作用密切相关的组织中,例如脂肪组织,骨骼肌和肝脏。激活PPARγ受体可调节部分与血糖和脂肪代谢有关的胰岛素应答基因的转录。 在糖尿病动物模型中,吡格列酮可减轻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状态的特征,如高血糖症,高胰岛素血症,高三酸甘油酯血症等。在很多胰岛素抵抗的动物模型中,吡格列酮引起的代谢的改变可以增加胰岛素依赖组织的反应性。 因为吡格列酮可增强循环胰岛素的作用(通过减少胰岛素抵抗),所以它不能降低缺少内生性胰岛素的动物模型的血糖值。 盐酸二甲双胍:盐酸二甲双胍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耐量状况,降低基础血糖和餐后血糖。二甲双胍减少肝糖元异生,减少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通过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与磺酰脲类药物不同,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患者或正常人中均不会引起低血糖,也不会导致高胰岛素血症。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虽然可能降低空腹胰岛素水平及全天血浆胰岛素反应,但胰岛素分泌保持不变。 毒理研究: 未进行本品的动物试验。以下数据基于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分别的试验结果。 遗传毒性:盐酸吡格列酮在一系列遗传毒性试验中无诱变性,这些试验包括:Ames细菌试验,哺乳动物细胞正向基因突变试验(CHO/HPRT和AS52/XPRT),CHL细胞体外细胞遗传试验,非程序性DNA合成试验和体内微核试验。在以下体外试验中,未见二甲双胍的致突变作用:Ames实验(鼠伤寒沙门氏菌),基因突变实验(小鼠淋巴瘤细胞),染色体畸变实验(人淋巴细胞)。小鼠体内微核实验结果也为阴性。 生殖毒性:雌雄大鼠在交配期前及整个妊娠期,每日口服盐酸吡格列酮40mg/kg(按体表面积换算,约是人最大推荐口服剂量的9倍),生育力未受不良影响。当给予600mg/kg/日剂量的二甲双胍时,雄性和雌性大鼠的生育能力均不受影响。这一剂量按体表面积换算约是本品中二甲双胍成份人口服最大推荐量的3倍。 致癌性:盐酸吡格列酮为期2年的大鼠致癌性试验中,经口给药剂量达63mg/kg(按体表面积换算,约是人口服最大推荐剂量45mg的14倍)。除膀胱外,其他器官未见药物引起的肿瘤。给药剂量≥4mg/kg/日(按体表面积换算,约相当于人口服最大推荐剂量)时,在雄性大鼠体内发现良性和/或恶性过渡性细胞肿瘤。用雌雄小鼠进行了一项盐酸吡格列酮为期2年的致癌性试验,经口给药剂量达100mg/kg/日(按体表面积换算,约是人口服最大推荐剂量的11倍)。任何器官均未出现给药所致的肿瘤。 对临床试验中服用吡格列酮一年的1800多名患者进行的尿细胞学前瞻性评价中,未发现新的膀胱肿瘤。在两项为期3年的吡格列酮与安慰剂或格列本脲对比的试验中,使用吡格列酮的患者的膀胱癌报告为16/3656(0.44%),未使用吡格列酮的患者的膀胱癌报告为5/3679(0.14%)。排除在诊断出膀胱癌时用药时间短于1年的患者后,吡格列酮组发生6例(0.16%),安慰剂组为2例(0.05%)。 对大鼠(服药104周)和小鼠(服药91周)进行了盐酸二甲双胍的长期致癌性研究,服药剂量分别达到900mg/kg/日和1500mg/kg/日。按体表面积换算,约是本品中二甲双胍成份人日用量2000mg的4倍。无论在雄性还是雌性小鼠中都没有发现二甲双胍的致癌作用。同样,在雄性大鼠身上也没有发现二甲双胍致肿瘤的可能。然而,使用二甲双胍900mg/kg/日的雌性大鼠良性间质子宫息肉的发生率增加。 其他:小鼠(100mg/kg),大鼠(4mg/kg及以上)和狗(3mg/kg)口服盐酸吡格列酮后,可见心脏增大(按体表面积换算,小鼠,大鼠和狗的剂量大约分别是人口服最大推荐剂量的11倍,1倍和2倍)。在大鼠的一年实验中,口服盐酸吡格列酮160mg/kg/日(按体表面积换算,约是人最大推荐口服剂量的35倍)时,发生明显与药物相关的因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动物早期死亡。在一项猴的13周实验中,口服盐酸吡格列酮8.9mg/kg(按体表面积换算,约是人最大推荐口服剂量的4倍)及以上剂量时可见心脏增大,但是,在一项52周的实验中,口服盐酸吡格列酮达32mg/kg(按体表面积换算,约是人最大推荐口服剂量的13倍)时未见。
储藏密封,25℃以下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