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头条

雀斑的科普

雀斑的科普 妙手医生2024-11-18 94次阅读
温馨提示:以下内容是针对圆心大药房网上药店展示的商品进行分享,方便患者了解日常用药相关事项。请患者在用药时(处方药须凭处方)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作者:翟宗旺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雀斑是一种常见的小的,局限的棕色至黑色色素斑。好发于面部,也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可发展缓慢,也可突然增多,色素可为均一,也可不同。斑在温带地区常见。一般而言,肤色白和红色或金色头发的白人更常见。发生性别无显著差异。始发年龄一般为2岁,青春期数目增加,而成人后数目有减少趋势。

一、病因

1.遗传因素

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如为患者的一级亲属发病率更高。研究表明与MC1R基因多态性有关。

2.环境因素

过度日光照射或紫外线照射可诱发本病或使其加剧。法国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了145例上背部多发日光性雀斑成人和145例配对对照对象,发现上背和肩部多发日光性雀斑的成人可作为既往日晒严重的临床标志,并可能被视为皮肤恶性黑素瘤的高危人群。

3.着色性干皮病相关的雀斑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的携带者雀斑更黑更明显。

4.神经纤维瘤病相关的雀斑

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该病患者的皱褶部位可见雀斑,如腋窝处的雀斑提示该病可能。表皮结构正常,表皮基底层细胞内黑素轻度至中度增多,皮肤附属器细胞黑素增加;多巴染色示皮损内黑素细胞密度较邻近组织为低,但细胞体积较大,有更多、更长的树突,染色较深。电镜观察示雀斑处黑素细胞与黑种人相似,有更多的第期黑素小体,而邻近组织中的黑素细胞内黑素化较正常为弱,黑素颗粒较小,轻度黑素化,两者有明显的差异。

、临床表现

()发病特征

本病多见于女性,常在5岁左右发病,损害随年龄增长而加多、颜色加深。青春期最明显,老年时逐渐减轻。无自觉症状。损害好发于面部,特别是鼻梁及眶下。可累及颈部和手背,偶见于胸、背和四肢。夏季增加,损害颜色加深、加大,数目增多,冬季则减少、减轻。有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倾向。

()皮损形态

日光暴露区域出现淡褐色斑点,直径一般为3~5mm,雀斑与日光照射有关。损害为淡褐色至淡黑色斑点,针头至米粒大,圆形或卵圆形,疏密不定。对称分布。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1.好发年龄:一般5岁左右发病,女性较为多见。

2.好发部位:多发生于面、颈、手背等暴露部位,亦可见于胸部及四肢伸侧。

3.典型损害:皮损为直径3~5em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或褐色斑点,境界清晰,互不融合,常对称分布,压迫不退色,不隆起于皮面,同一患者同一时期皮疹颜色基本一致。

多数患者在夏季皮损数量增多、面积扩大、颜色加深,而冬季皮损数量则减少、面积缩小、颜色变淡,若避免日晒皮损仍不消退者称为永久性雀斑。

4.自觉症状:无自觉症状,曝晒后偶有痒感。

5.病程:皮损颜色及数量随年龄增大和日光照射而加深、增多,青春期后其数量一般不再增多,至老年皮损颜色可变淡或境界变得模糊而不甚明显。

6.实验室检查:伍德灯下可见发光不明显的色素性斑点。

色素斑活检组织病理示:表皮基底层黑素颗粒增多,多呈棒状,而黑素细胞数量并未增加,但树枝状突更加明显,多巴反应强阳性。

()鉴别诊断

应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1.单纯性雀斑样痣

散在分布的棕色至黑素的针尖至粟粒大小的斑疹,不限于光部位,组织病理示基底层内色素细胞增多,基底细胞内黑素增加。

2.色素痣

多发生于儿童或青春期,皮损呈斑疹、丘疹、乳头瘤状、疣状、结节等表现,黄褐色或黑色。组织病理可见痣细胞巢。

3.着色性干皮病

6个月至3岁发病,早期面、唇、结膜、颈部及小腿等暴露部位出现雀斑、色素沉着斑、皮肤干燥。暴露部位及非暴露部位皮肤及口腔黏膜出现毛细血管扩张及小血管瘤,小的白色萎缩性斑。3~4年后即出现皮肤恶性肿瘤,以基底细胞癌最常见,其次为鳞状细胞癌和恶性黑素瘤

四、治疗

1.一般治疗

本病皮损变化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夏季应避免强烈日光照射及食用光感性食物及药物,外出时暴露部位可涂搽防晒霜,避免应用含雌激素的外用药物和化妆品。

2.全身治疗

夏季间断性服用维生素C06~1.2g/d和维生素E0.1~03gd,可减轻日光照射引起的色素加深。

3.局部治疗

(1)脱色剂:可选用10%~20%过氧过氢溶液、25%过氧过氢霜、3%~5%熊果苷霜、20%壬二酸霜、1%曲酸霜、10%~20%白降汞软膏、2%对苯二酚单苯醚乳剂、4%二氧化钛冷霜、3%氢醌霜或5%水杨酸软膏等涂搽患处,每日12次,坚持数月可有一定疗效。局部长期外用0.025%~0.1%迪维霜,也可使雀斑颜色变淡,但应晚间应用,晨起

后洗净。(2)腐蚀剂:可选用30%~60%三氯醋酸溶液、1%~2%升汞乙醇、25%碳酸乙醚溶液、五妙水仙膏(黄檗、五倍子、紫草等)或列德曼乐雀斑软膏等点涂患处。但此疗法应由有一定经验的医护人员操作,而且仅用于雀斑数量较少、面积较小者,涂药后避免揉擦患处。小儿确需应用此类腐蚀剂时,除在医务人员严密看护下进行外,术后应加强护理,适当服用抗组胺药或止痛药,避免因局部药物刺激引起的不适感而搔抓和揉擦患处,影响疗效或形成瘢痕。

展开阅读全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