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莹 北京核工业四零一医院
缺血性卒中一般指脑卒中,脑卒中俗称,中风,属于急性脑血管疾病,这种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危害极大。脑卒中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身体局部突然麻木,忽然晕倒以及口眼歪斜,严重的会出现神志不清、失语、半身不遂等症状。缺血区域的脑组织如果持续得不到血液供应,将发生坏死,就称为脑梗死。一旦发生脑卒中,患者一定要及时进行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是脑出血的2.5倍,但治疗疾病的社会总支出,两者相当,每年因病致死的人数也两者相当,所以,脑出血的危害更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部疾病,该病的引发因素众多,会使患者的脑部功能严重受损,导致明显的后遗症,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危害和困扰。因此,脑卒中患者需要积极地接受治疗。
造成脑部血管缺血的原因当中,又以血管内形成血凝块,堵塞血管最为常见。此时,如果患者使用了专门溶解血凝块的药物,就可能重新疏通血管,恢复脑部区域的正常功能。
探讨:青年缺血性患者病因及危险因素为更好地治疗及有效预防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7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因及危险因素。临床分析康复护理干预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9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可惜的是,脑部区域缺血之后,只能存活一定时间。假如得不到及时的血液供应,最终将完全失去功能,即使再疏通血管,也无法恢复。所以,我们必须赶在脑部缺血区域彻底失去功能前,给患者用上溶解血凝块的药物。患者虽既往无明确危险因素,但入院时血压偏高,完善影像学检查可见颅内外动脉多发狭窄及斑块,同时患者否认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等病史,在院期间超声心动图及动态心电图等心脏结构和节律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故病因考虑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发病机制考虑低灌注栓子清除能力下降和动脉到动脉栓塞。患者合并存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出院时继续给予双联抗血小板、强化降脂稳定斑块及血压管理等治疗,择期完善介入评估。
结果:本组207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占我院同期全部住院缺血性脑卒中病例的519%(207/3989),207例中有明确病因者156例占7536%包括动脉粥样硬化105例占50.72%栓塞性脑梗死29例占14.01%凝血机制异常9例,占4.35%,感染性血管病13例,占6.28%病因不明51例,占24.64%。结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动脉粥样文化仍然是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栓塞性脑梗死,其他病因如血管炎、凝血机制异常等较少见。尽早发现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因及危险因素,对预防及治疗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经过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心理社会、神经功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瘫痪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患者女性,61岁,主因“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2 h”于2019年12月25日就诊于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急诊。患者平素体健,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等病史,就诊时血压165/110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初诊时NIHSS评分为10分,完善头颅CT平扫未见出血,于发病后3.5 h接受了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溶栓后2 h NIHSS评分6分。患者急诊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住院期间完善入院常规实验室检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3.21 mmol/L,总胆固醇6.16 mmol/L,空腹血糖5.94 mmol/L,糖化血红蛋白5.6%。患者在院期间完善头颅MRI结构影像学检查提示右侧脑室体部旁、放射冠及基底节区超急性期梗死灶(图1A);完善头颅MRA和CTA检查进行血管评价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存在重度狭窄(图1B、C);脑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检查进行血流动力学评价提示右颞顶片状区域低灌注改变(图1D)。患者超声心动图及动态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对于该患者,应如何制定二级预防策略,以降低卒中复发风险?
方法:按照全国第四界脑血管病会议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收集太原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确诊的患者100例对照组100例,并经头部CT或MRI确诊,使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吸烟饮酒;体力活动;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家族史;实验室及其它辅助检查:血糖、血脂、血流变、纤维蛋白原、血沉、心电图、颈动脉超声、头颅CT或MRI检查等。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心理护理。按照所采集的患者心理问题,对症进行针对性护理。尽量满足患者心理需求,对于患者隐私进行保密。②吞咽功能护理。主要给予患者摄食训练、基础训练。③肢体康复护理。若患者的病情与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可注重刺激该患肢,在患肢上尽可能不实施静脉注射。④语言功能护理。按照患者病情不同,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对于完全性失语患者,应鼓励患者多与其他患者进行交流,给予患者鼓励与肯定,以细心、耐心的工作态度获取患者信任,提高患者恢复信心。认知功能护理。通过音乐疗法、交流、讲话等方法,对患者肢体进行刺激,提高患者的环境辨识能力觉醒能力。对于晚期患者可能出现表情冷漠、痴呆、自知能力缺陷,应给予日常生活强化训练。
病因认定标准:患者具备以下2个或2个以上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而无其他明确病因,考虑其脑卒中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2..(1)血管彩色超声多普勒(CDFI)经颅多普勒(TCD)DSA等检查证实脑血管有明确的动脉粥样硬化或斑块存在;(2)高血压,血压>140/90mmHg(1mm Hg=0.133kPa);(3)高脂血症;(4)冠心病:(5)糖尿病:(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7)吸烟和(或)饮酒。
经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10个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高度相关,TC、HDL-C、TG、空腹血糖、心电图、家族中风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年限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有关,其中HDL-C为保护因素,其余为危险因素。本研究中年龄、心脏病病史、颈内动脉斑块、体力活动少、APOA1、APOB、血流变、纤维蛋白原、血沉、VLDL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无关。
危险因素的确定标准:将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病史、吸烟、饮酒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卒中家族史等作为危险因素。其中具体如下:(1)高血压病定义为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有或无服用降压药;或者未服用降压药物情况下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2)糖尿病定义为既往有糖尿病史或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3)吸烟每天>20支,持续2年以上;饮酒指每天饮酒量(白酒)超过50g黄酒超过200g持续2年以上。(4)血脂异常诊断标准[3]:①总胆固醇(TC)>5.7mmol/L,甘油三酯(TG)>1.7mmol/L;②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H- C)>3.2mmol/L,脂蛋白(a)(LP(a))>300mg/L;③载脂蛋白Al(Apo-1)<1.0g/L。(5)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大于参考值范围(3~6umol/L)。(6)近亲亲属中有脑卒中家族史。高血压是缺血性卒中发病和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强化降压是否能够获益目前尚不明确,但对于急性期后、病情稳定的缺血性卒中以及TIA合并高血压患者(如果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降压治疗对于减少卒中复发至关重要,如果没有绝对禁忌,发病后数天应启动或重新启动降压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其中最常见的是脑栓塞、脑梗死。康复护理干预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康复干预通过关节、肌肉运动,对患者进行刺激,以利于患者脑部血液的循环,促进神经细胞兴奋,以达到重建神经功能的目的[3]。在本组实验中,研究组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经过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心理社会、神经功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瘫痪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康复护理于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结论:遗传因素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起重要作用,TCHDL-C、TG、心电图、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饮酒年限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密切相关因素,长期有效的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科学饮食,限制饮酒,积极防治心脏病是预防和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主要措施。越来越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为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诊疗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但尚遗留许多问题,对于病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二级预防治疗策略有待探索,需要未来更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发现有效的治疗干预措施。面对形式严峻的卒中疾病负担,危险因素的有效干预以及针对高风险人群的精准治疗管理有助于降低卒中复发。此外,未来结合新技术的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策略,发现新的治疗干预靶点,智能化健康管理等可以对改善患者预后带来重要帮助。
(以上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