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头条

《减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方法》

《减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方法》 妙手医生2025-03-27 102次阅读
温馨提示:以下内容是针对圆心大药房网上药店展示的商品进行分享,方便患者了解日常用药相关事项。请患者在用药时(处方药须凭处方)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作者:王亚玲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
一、引言: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指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持续 1 个月及以上的疼痛。这种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身心双重折磨。目前,有多种治疗方法可用于减轻 PHN 的症状。二、药物治疗
(一)钙离子通道调节剂
加巴喷丁
作用机制:加巴喷丁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与电压门控钙通道的 α2 - δ 亚基结合,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
用法用量:通常从小剂量开始,如第一天 300mg,睡前服用;第二天可增加至 300mg,每日两次;第三天及以后可根据患者反应和耐受性增加至 300mg,每日三次。剂量可根据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和不良反应进行适当调整,最大剂量一般不超过 1800mg / 日。
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嗜睡、外周水肿、共济失调等。这些不良反应多数在用药初期出现,随着身体对药物的适应,部分症状可能会减轻。
普瑞巴林
作用机制:与加巴喷丁类似,也是通过选择性地结合电压门控钙通道的 α2 - δ 亚基来发挥作用。不过,普瑞巴林对 α2 - δ 亚基的亲和力更高,能更有效地抑制神经病理性疼痛。
用法用量:起始剂量一般为 75mg,每日两次或 150mg,每日一次,可在一周内根据患者反应增加至 150mg,每日两次或 300mg,每日一次。最大剂量可至 600mg / 日。
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头晕、嗜睡、体重增加、外周水肿等。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这些不良反应,尤其是对老年患者和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更要谨慎调整剂量。
(二)三环类抗抑郁药

阿米替林
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对去甲肾上腺素和 5 - 羟色胺的再摄取,增强这两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的浓度,从而发挥镇痛和改善睡眠的作用。
用法用量:初始剂量一般为 12.5 - 25mg,每晚睡前服用。可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和疼痛缓解程度,逐渐增加剂量,每次增加 12.5 - 25mg,最大剂量一般不超过 150mg / 日。
不良反应:可能会引起口干、便秘、视力模糊、尿潴留、嗜睡、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由于这些不良反应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在使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尤其是对老年患者和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三)利多卡因贴剂

作用机制
利多卡因贴剂是一种局部用药,通过阻断神经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神经冲动的传导。当贴于疼痛部位时,可以在局部发挥镇痛作用,减少疼痛信号的传递。
用法用量
根据疼痛部位的大小,选择合适尺寸的利多卡因贴剂,一般每贴含利多卡因 5%,可将其贴于疼痛最严重的区域,一次最多可使用 3 贴,每 12 - 24 小时更换一次。
优点
其优势在于局部使用,全身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对于局部疼痛明显的患者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四)阿片类药物

适用情况
在其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患者疼痛剧烈难以忍受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阿片类药物。
药物及注意事项
如吗啡、羟考酮等。但阿片类药物存在成瘾风险,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医嘱,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药物依赖的症状,如精神萎靡、频繁要求增加药物剂量等。同时,阿片类药物还可能会引起便秘、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也需要加以关注。
三、神经阻滞治疗
(一)硬膜外阻滞

操作方法
是将局部麻醉药和糖皮质激素混合液注射到硬膜外间隙,通过阻滞脊神经的传导,减轻疼痛。这种方法需要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由经验丰富的麻醉科医生或疼痛科医生进行。
治疗效果
对于胸背部、腰部等部位的 PHN 患者,硬膜外阻滞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炎症。
(二)椎旁神经阻滞

操作方法
是将药物注射到椎旁间隙,主要作用于脊神经的分支,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借助影像学设备(如超声引导)来准确定位,以确保药物准确注入椎旁间隙。
治疗效果
对于累及肋间神经、腰骶神经等部位的 PHN 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神经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四、物理治疗
(一)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

治疗原理
TENS 是通过皮肤表面的电极向神经末梢施加不同频率和强度的电刺激,激活内源性阿片肽系统和门控机制,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
治疗过程
根据患者的疼痛部位和耐受程度,调整电刺激的参数,如频率、强度和脉冲宽度等。治疗时间一般为每次 20 - 30 分钟,每天 1 - 2 次。患者可以在医院进行治疗,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在家中使用便携式 TENS 设备进行自我治疗。
(二)红外线照射

治疗原理
红外线照射能够穿透皮肤,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水肿,缓解疼痛。
治疗过程
将红外线治疗仪对准疼痛部位,保持适当的距离(一般为 30 - 50cm),每次照射 20 - 30 分钟,每天 1 - 2 次。在照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皮肤的反应,避免烫伤。
五、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
CBT 主要是帮助患者认识和改变对疼痛的负面认知和行为。治疗师会引导患者了解疼痛与情绪、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整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来减轻疼痛。例如,患者可能会因为害怕疼痛而减少活动,CBT 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到适当的活动有助于改善身体功能,从而鼓励患者逐渐增加活动量。
放松训练
包括深呼吸训练、渐进性肌肉松弛训练等。深呼吸训练可以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减轻紧张情绪;渐进性肌肉松弛训练通过依次紧绷和放松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患者可以每天进行 15 - 20 分钟的放松训练,长期坚持有助于改善心理状态和疼痛感知。
六、综合治疗

在实际临床治疗中,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例如,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神经阻滞、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等,从不同角度减轻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患者的个体差异较大,治疗方案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疼痛程度等因素进行个性化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