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雪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
肝癌分原发性和继发性(转移性)两种。原发性肝癌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始发生的癌肿,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占所有癌瘤的1%~7%,尤以东南沿海地区多见。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列第三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49岁为多,男女之比为(3~5)∶1。其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确定,目前认为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黄曲霉素和其他化学致癌物质有较密切的关系。
本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故临床上应对可疑病例进行甲胎蛋白(AFP)测定、血液酶学检查、放射性核素扫描、A型和B型超声波检查、X线肝血管造影、CT、腹腔镜和肝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西医学施行早期手术切除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一年存活率为20%左右,5年存活率很少超过20%。但本病目前在临床确诊时,中晚期病例约占90%左右,其中以中医药治疗为主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者约占92%以上。据报道,Ⅱ期肝癌患者中医药治疗组一年生存率为36.5%
肝癌患者的治疗原则首选手术治疗,肝部分切除:若患者肝功能较好、单个肿瘤且肿瘤内无血管生长,可进行肝脏肿瘤及周围组织部分切除术。如不具备手术条件的患者,次选特殊药物治疗,如(1)化学治疗药物:如奥沙利铂、氟尿嘧啶等,此类细胞毒药物可一定程度的杀灭癌细胞。(2)靶向治疗药物:如索拉非尼、仑伐替尼、瑞戈非尼等,可作用于特定受体、靶点,抑制癌细胞生长。(3)免疫治疗药物:如PD1抗体等,此类药物能激活有免疫功能的T细胞,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等等。
当然,目前肝癌治疗方案很多,不评论那种方法更好,在众多方法之中,中医也是癌症的治疗方式之一,一般用于辅助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调理的作用,改善患者的体质,增强身体免疫力等。在手术之后对于体质比较差的可以使用中药进行调理,另外在化疗以及放疗的过程中,也可以使用中药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食欲等都是有一定作用的,需要先看一下中医,根据个人体质采用辩证用药。
具体分为以下集中类型,现列出以供参考。
1.肝郁脾虚型。症见:上腹右部肿块,胀满疼痛,压之痛甚或不明显,胸闷叹息,或呕血黑便,或有黄疸,纳呆食少,大便溏泄,疲倦乏力,面色萎黄,或苍白,或晦暗,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舌质红或淡红,脉细弦。证属肝气郁滞,脾虚不健,瘀毒内蕴。治宜疏肝健脾。
常用药物:佛手、郁金、柴胡、香附疏肝理气;薏苡仁、鸡内金、香砂六君或四君以健脾补中;气郁则化火,故用半枝莲、大青叶、茵陈、马齿苋清火解毒;气滞则血瘀,故用丹参、赤芍、三七、仙鹤草之属活之祛之;肝肾阴虚则阳亢,故以女贞子、枸杞子、首乌、生地、石斛之属滋之涵之。
2.湿热瘀滞型。症见:肝区肿块质硬,按之则痛,或腹胀膨隆,或全身黄疸,或有发热,或便黑如酱,纳谷尚少,形体消瘦,肢体疲软,面色黯黑,形容憔悴,肌肤甲错,舌质红,边有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证属肝经湿热,气滞血瘀,邪毒内结。治宜清解湿热、行滞祛瘀。
常用药物:半枝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虎杖以清利湿热解毒;柴胡、青皮、郁金、石见穿、三棱、莪术、牡蛎、鳖甲等疏肝理气、行滞祛瘀,并有软坚散结之功。如见腹水,可用茵陈蒿汤加茯苓、商陆、车前子、泽泻等清利湿热;俟湿热瘀滞得解,再用“八珍”、“人参养荣”之剂以扶正善后,则腹水肿块消失而愈。
3.脾肾两虚型。症见:形寒肢冷,神倦消瘦,动则气促,面色萎黄,肝区肿块疼痛,脘腹作胀,口溃纳差,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质暗红,苔薄白或黄腻,脉细软无力。证属脾肾阳虚,气血两亏,兼有湿热瘀滞。治宜健脾温肾,气血双补,佐以清热行滞。
常用药物:党参、炒白术、茯苓、黄芪、白芍、山楂、制首乌等健脾开胃、益气补血;若阳虚里寒,加附子,佐白花蛇舌草、藤梨根、郁金、山甲、牡蛎等清解湿热、行滞祛瘀;若疼痛明显则加枳壳、素馨花、延胡索、丹参、鳖甲以行滞化瘀、软坚止痛。
本文仅列诉个人观点,如有错误遗漏之处,欢迎各位同道观看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