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头条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疼痛机制与治疗新进展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疼痛机制与治疗新进展 妙手医生2025-04-03 74次阅读
温馨提示:以下内容是针对圆心大药房网上药店展示的商品进行分享,方便患者了解日常用药相关事项。请患者在用药时(处方药须凭处方)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作者:金智勇 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带状疱疹,俗称“生蛇”或“缠腰龙”,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再激活引起的疾病。该病毒在初次感染后,可潜伏于人体神经节中多年,待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再次活跃,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引发皮疹和水疱。虽然多数带状疱疹患者在几周内可自愈,但约有10%-30%的患者会发展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这是一种难以忍受的慢性疼痛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将深入探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疼痛机制及当前治疗的新进展。一、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疼痛机制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机制复杂,涉及神经生物学、免疫学及心理学等多个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神经纤维损伤与再生异常:VZV感染可导致神经末梢及背根神经节发生炎症和坏死,损伤神经纤维。尽管神经具有一定的再生能力,但在带状疱疹患者中,神经再生往往不完全,形成神经瘤或异常神经连接,这些异常结构对触觉、温度等刺激异常敏感,产生疼痛。
中枢神经系统敏化:外周神经损伤后,伤害性信号持续上传至脊髓和大脑,引起中枢神经系统(CNS)敏化,即原本无害的刺激也能触发疼痛反应。这种敏化不仅限于受损区域,还可能扩散至相邻未受损区域,解释了为何PHN疼痛范围可能超出皮疹区域。
炎症反应与细胞因子作用:带状疱疹发作时,局部及全身炎症反应剧烈,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如IL-1、IL-6、TNF-α等,这些因子不仅加剧神经炎症,还参与疼痛信号的放大和维持。
胶质细胞激活:脊髓和大脑中的胶质细胞(如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在神经损伤后被激活,释放神经递质和炎性介质,进一步促进中枢敏化,形成疼痛记忆。
心理社会因素: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可加剧疼痛感知,形成恶性循环。疼痛的长期存在也会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增加心理负担。
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新进展
鉴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复杂机制,其治疗策略需综合考虑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神经调节技术及心理治疗等多方面。近年来,随着对疼痛机制理解的深入,治疗手段也有了新的突破。
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与抗癫痫药: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抗癫痫药以及阿米替林等三环类抗抑郁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减轻中枢敏化,是PHN的一线治疗药物。
阿片类药物:对于重度疼痛患者,可考虑短期使用阿片类药物(如吗啡、氢可酮),但需警惕成瘾性和副作用。
局部治疗:辣椒素贴、利多卡因贴等局部用药可通过减少神经末梢的兴奋性传递,减轻疼痛。
物理治疗:
脉冲射频治疗:通过向受损神经区域施加高频低能量电流,调节神经传导,减少疼痛信号传递,适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低频率电刺激可抑制疼痛信号上传,促进内啡肽释放,缓解疼痛。
神经调节技术:
脊髓刺激(SCS):植入式脊髓刺激器通过向脊髓发送温和电脉冲,干扰疼痛信号的传递,是难治性PHN的有效治疗手段。
外周神经刺激(PNS):针对特定外周神经进行电刺激,适用于局灶性疼痛区域。
深部脑刺激(DBS):尽管主要用于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近年来也有研究探索其在特定疼痛条件下的应用,但尚处于实验阶段。
心理治疗与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认知重构、放松训练、冥想等方法,帮助患者调整对疼痛的认知和情绪反应,减轻疼痛感知,改善生活质量。
新兴疗法:
单克隆抗体:针对特定炎症介质(如NGF,神经生长因子)的单克隆抗体,如tanezumab,显示出在缓解慢性疼痛方面的潜力,但目前仍在临床试验阶段。
细胞疗法与基因治疗:利用干细胞或基因编辑技术促进神经损伤修复,调节疼痛通路,为PHN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但距临床应用尚有距离。
三、结论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作为一种复杂的慢性疼痛状态,其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随着对疼痛机制的深入研究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未来,通过跨学科合作,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有望进一步提高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加强公众对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症的认识,提高疫苗接种率,预防疾病发生,也是减少PHN负担的重要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