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头条

张仲景附子经方—煎煮用量解析

张仲景附子经方—煎煮用量解析 妙手云医2022-04-02 3092次阅读
温馨提示:以下内容是针对圆心大药房网上药店展示的商品进行分享,方便患者了解日常用药相关事项。请患者在用药时(处方药须凭处方)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作者:杨艳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

试将经方附子煎煮用量归纳于此,以期对现代临床运用有所帮助。
权衡用量 
一、从“枚”,“个”用量权衡剂量换算
经笔者实地考察,验证了附子和杏仁等的重量。附子1枚约5g,大附子1枚约8g。
如四逆汤用附子一枚为5g,桂枝芍药知母汤中用附子二枚为10g。杏仁五十个约10g,如麻杏石甘汤中用杏仁五十个为10g。
以此研究、分析、推测四逆汤(炙甘草二两即6g,干姜一两半即4.5g,生附子一枚即5g)、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四两即12g,芍药三两即9g,甘草二两即6g,麻黄二两即6g,生姜五两即15g,白术五两即15g,知母四两即12g,防风四两即12g,附子,炮,二枚即10g)、麻杏石甘汤(麻黄,去节,四两即12g,杏仁,去皮尖,五十个即10g,甘草,炙,二两即6g,石膏,碎,绵裹,半斤即24g)的其他药用量,每1两按3g换算比较合适,而且符合当今临床治病用量。
二、从病证表现权衡剂量换算
如大黄附子汤是主治寒结证的重要代表方,方中用附子量必须占主导地位,用大黄量则不能超过附子,若大黄量大于附子,其功效必定是以泻热通下为主。
据此推测、权衡,大黄附子汤(大黄三两即9g,附子,炮,三枚即15g,细辛二两即6g)中大黄3两换算为9g,则符合临床治病用量,才能达到温阳散寒通下的治疗目的。
三、从汤剂用量权衡剂量换算
权衡附子汤主治证、甘草附子汤主治证,其用附子均是2枚即10g,以此推测附子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即10g,茯苓三两即9g,人参二两即6g,白术四两即12g,芍药三两即9g)、甘草附子汤(甘草,炙二两即包,附子,炮,去皮,破,二枚即10g,白术二两即6g,桂枝,去皮,四两即12g),其他药用量每1两按3g换算,则符合当今临床治病用量。
又如黄土汤中用附子三两按9g换算,再权衡方中其他用药定量以此换算(甘草三两即9g,干地黄三两即9g,白术三两即9g,附子,炮,三两即9g,阿胶三两即9g,黄芩三两即9g,灶心黄土半斤即24g),以此用药定量则符合当今临床治病用量。
四、从丸剂用量权衡剂量换算
张仲景用附子为丸剂有4首方,除乌梅丸之外,其他3首方用量既可作为丸剂用量又可作为汤剂用量。
如乌头赤石脂丸中蜀椒一两即3g,乌头一分即0.8g,附子,炮,半两即1.5g,干姜一两即3g,赤石脂一两即3g。“蜜丸如桐子大,先服食一丸,日三服。”
亦可将乌头赤石脂丸按原方用量变汤剂并换算为克(g),用于寒凝引起的心绞痛具有显著疗效。
又如肾气丸中干地黄八两即24g,薯蓣(即山药)四两即12g,山茱萸四两即12g,泽泻三两即9g,茯苓三两即9g,牡丹皮三两即9g,桂枝一两即3g,附子,炮,一两即3g。“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亦可将肾气丸按原方用量变汤剂并换算为克(g),用于肾虚引起的腰痛具有良好作用。
复如瓜蒌瞿麦丸中有瓜蒌根二两即6g,茯苓三两即9g,薯蓣三两即9g,附子,炮,一枚即5g,瞿麦一两即3g。“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亦可将瓜蒌瞿麦丸按原方用量变汤剂并换算为克(g),用于肾气不化引起的口渴具有显著疗效。
而乌梅丸中乌梅三百枚即500g,黄连十六两即48g,细辛六两即18g,干姜十两即30g,当归四两即12g,黄柏六两即18g,桂枝,去皮,六两即18g,人参六两即18g,附子,炮,去皮,六两即18g,蜀椒出汗,四两即12g。“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
亦可将乌梅丸按原方用量减少1/10变汤剂并换算为克(g),用于上热下寒引起的慢性腹泻具有显著疗效。
可见,将丸剂变汤剂按张仲景用量每1两换算为3g,符合当今临床治病用量。
五、从散剂用量权衡剂量换算
(1)内服散剂:有3首方。
如薏苡附子散中薏苡仁十五两即45g,大附子,炮,十枚即80g,“服方寸匕,日三服。”
又如薏苡附子败酱散中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草五分,服用“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
更如四逆散若“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圻”、“服方寸匕,日三服。”
可见,无论是薏苡附子散,还是薏苡附子败酱散,或是四逆散,不管附子在方中用量是多少,但服用附子量应小于“方寸匕”即6~9g,亦即炮附子为散剂服用剂量必定小于汤剂。
(2)外用散剂
如头风摩散中大附子,炮,一枚即8g,盐等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药力行。”
外用附子量亦应小于“方寸匕”。

根据附子用量单位而推测、判断,张仲景设方用量每1两按3g换算比较合适,符合当今临床治病用量,假如每1两按10g或15g或其他量换算,即使有理论依据,亦不符合当今临床治病实际。

(以上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