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头条

补药应用经验分享

补药应用经验分享 妙手医生2022-10-21 378次阅读
温馨提示:以下内容是针对圆心大药房网上药店展示的商品进行分享,方便患者了解日常用药相关事项。请患者在用药时(处方药须凭处方)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作者:栾相佳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有人说夏天天气炎热,此时若服的药中补阳药多,则易上火,这根本就是个悖论,病人如果没有阳虚,何来服补阳药一说?而误服补阳(热性药),那不只在夏天,在严寒冬季也一样要上火。另外,中药成千上万种,(《中药大辞典》记载中药品种已多达12800多种,我们一般药房常用中药约三、四百种),常用的补阳药才几十种,正规中医哪有夏季乱服补阳药的错误习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确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那是指夏天天气炎热,是人体阳气最旺盛时,若人体素有阳虚内寒之疾,此时则治之正当其时,体内之寒邪容易祛除,阳气容易恢复,所用之补阳散寒药物则较之秋冬可大幅减少,而效果倍增,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另外,《黄帝内经》还有“炅则气泄”的理论,“炅”字就是上面日晒,下面火烤,也就是说夏天暑热当令之季,暑热之邪最容易耗伤人体的正气,而出现伤暑、中暑等津气耗竭之象。临床如果病人出现津气耗竭的伤暑、中暑疾病,亦应当以补气生津以固脱为治法。
  又如大家都知道的在夏天多发的胃肠型感冒(中医称之为暑湿外感),发病时恶寒发热,头痛头重,胸膈满闷,脘腹疼痛,上吐下泻,在西医肠道门诊挂吊瓶三、五日不见好转。而服用中药之功能解表利湿、理气和中的“藿香正气水(丸、胶囊)”就能取得满意的疗效;甚则不足一日即愈。再如很多皮肤病,像我们常见的湿疹,牛皮癣,带状疱疹,疮、疖、痈,荨麻疹等等,在炎热的夏日里可见多发,中医用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的方法也有很好的疗效。
  夏天天气湿热,脾胃易被湿热所困,脾胃虚弱,食欲下降,即所谓苦夏,此时不欲食油腻,多喜清凉之食物,而较多的汤药口味苦涩,较难下咽,很多病人对服药有抵触,所以明知没道理,也更宁可信其有。所以应该将“夏天不能喝中药”,改成“夏天不想喝中药”,就更准确些。
  当然,中医临床论治还讲究“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的适宜的治疗方法。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等。尤其是患者的体质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更大。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把这些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以制定出适宜的治疗方法。举例说就是,夏天酷热之季,如果病人患了寒病,需要用热性药,就要比平日剂量小一些;反之,冬天严寒之时,病人患了热病,需要用寒性药,也可比平日剂量小一些(因时制宜)。还有就是,病人平日火气较盛,新感寒邪,治疗时应用温热药剂量可稍小,疗程可稍短;病人平日寒气较盛,新感火邪,治疗时应用寒凉药剂量可稍小,疗程可稍短(因人制宜)。这些也是《内经》“热无犯热,寒无犯寒”的理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都是一个中医应该具备的基本功。
  当然,针对夏天气候炎热的特点,夏天服中药也有注意事项:
  1、夏季多湿热,脾胃虚弱,故方中应加健脾消食、化湿醒脾开胃药,如山药、鸡内金、焦山楂、砂仁、佩兰等。
  2、补血药易壅滞脾胃,用量不宜过大。
  3、夏季炎热,补阳药应从小量开始,逐渐增加,以免过犹不及,矫枉过正。
  4、夏季暑热,易耗气伤阴,常见乏力多汗症状,应注意益气养阴,清暑泄热,可加用太子参、五味子、麦冬、西瓜翠衣、荷叶等。
  5、夏季服用中药最好在饮食上有所节制,最好不要在吃中药期间吃烧烤、慎用辛热香料之品,因为烧烤的食物容易上火,易伤阴液;而辛温香燥之品更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津精,所以应慎食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等等发物。
  6、同时,也要忌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冷饮也要少喝,这些东西都会损伤胃气,影响脾胃功能。
  7、要慎食大量肥甘滋腻之品 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则易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夹杂,病邪难愈。
  至于还有人提出,夏天中药容易变质?有些患者自己在家里煎煮中药,每天按常规煎一付药,放在阴凉处或者放在冰箱冷藏,怎么可能变质?另外,更多的病人都是在医院用高压密封煎药机煎药,按说明书常温环境下可以保鲜一个月,在冰箱冷藏保鲜40到60天。现在基本家家都有冰箱,难道家里的冰箱夏天和冬天温度还不一样吗?如果再拿夏天(冰箱)温度高说事,也确实没有道理了。当然,如果药液袋鼓起或者药液变味、有气泡时,药液很可能已经变质,最好不要服用。
  在中医正确辨证论治的指导下,炎炎盛夏也是治病的良机,尤其是治疗寒冷性疾病,更是因时、因地、因人治疗的好时节。夏天我们患病了要及时治疗,更不应该耽搁一些慢性病的连续治疗。不单单夏天我们患病了要及时治疗,甚至连一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阳衰虚寒类病证,如肺胀、哮喘、咳嗽、关节冷痛僵硬、怕冷、慢性泄泻、体虚易感等冬天多发的疾病,中医也采取冬病夏治的方法,通过中药内服、穴位贴敷等治疗措施提升人体阳气,扶阳固本,振兴阳气,祛除体内沉积之寒气,调整人体达到阴平阳秘,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从而减少某些疾病的发作,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