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瑞安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洪亮主任医师。今天呢,我们来谈谈关于肝脏储备功能的话题。肝脏储备功能指受检者健存的所有肝实质细胞的功能总和,其反映肝脏功能潜力,体现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以及肝脏损害后的恢复能力。
肝储备功能的发挥依赖于活性细胞与肝血流灌注的相互作用,肝血流量是许多体内代谢过程及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的决定因素。肝储备功能应包括肝固有代谢容量的储备及肝功能性血流量的储备[1,2]。在肝储备功能的研究中,肝脏固有代谢容量和肝功能性血流量是两个相辅相成的要素,特别是代谢容量-血流匹配的状况。
吲哚菁绿 ( ICG ) , 因其具有无肝外代谢、无肝肠循环、几乎无毒副作用等优点,可通过测量静脉一次给药后血浆浓度的衰减方法来评价肝功能,如肝固有清除率等[3]。近年来,吲哚菁绿清除试验已广泛用于临床,其有三个主要指标,ICGR15(吲哚菁绿15分钟滞留率)、ICGK值(吲哚菁绿固有清除率)和EHBF(有效肝血流,即功能性肝血流量),其中ICG肝固有清除率,代表肝脏清除血中物质的最大能力,反映肝固有代谢容量[4],ICGR15和ICGK值是呈对数负相关,目前临床上常用ICGR15作为评估肝储备功能,肝固有代谢容量储备的常用指标,在临床上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已经进入各种规范指南及专家共识。随着临床应用日益增多,日渐发现很多患者,特别是肝硬化患者,术前ICGR15即使正常,也会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出现术后的肝功能不全或者肝衰等并发症。此时临床也会发现通过吲哚菁绿清除试验检测出来的ICGR15(肝固有代谢容量)和ICG-EHBF(功能性肝血流量)并不完全同步。那么,目前ICGR15评估肝固有代谢容量储备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我们接下来重点来介绍一下功能性肝血流量储备。
肝脏血流量在肝脏功能及血液循环的研究方面,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对于了解各种肝脏疾病的发病机制及预后有重要的意义。肝脏血液供应非常丰富,肝脏的血容量相当于人体总量的14%。成人肝每分钟血流量有1500-2000ml。肝的血管分入肝血管和出肝血管两组。入肝血管包括肝固有动脉和门静脉,属双重血管供应。出肝血管是肝静脉系。肝动脉是肝的营养血管,肝血供的1/4来自肝动脉,进入肝脏后分为各级分支到小叶间动脉,将直接来自心脏的动脉血输入肝脏,主要供给氧气。门静脉是肝的功能血管,肝血供的3/4来自于门静脉,门静脉进入肝脏后分为各级分支到小叶间静脉,把来自消化道含有营养的血液送至肝脏“加工”。而肝功能性血流量是指流经肝血窦并发挥功能的那部分肝血流[4] , 是肝脏功能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评估肝功能状态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非肝病人群中,肝血流量测定可用来研究机体的各种生理状态对肝血流量的影响以及肝外疾病、药物等对肝血流量的影响,从而研究相应的生理过程和药物作用。在肝病患者中,尤其肝硬化患者,肝硬化时肝有效血流量的减少及分流造成肝功能下降及肝性脑病,肝血流上升使肝功能改善[5]。在肝硬化时,肝细胞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肝内微循环异常,不仅造成了肝脏固有代谢容量减少和肝内解剖性及功能性分流量的增加,也导致了代谢容量-血流匹配的异常[6],分别测定肝固有代谢容量和肝脏功能性血流量,能使我们更为清楚地认识患者病肝的病理生理变化特点、确定肝储备功能,在此基础上,个体化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