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头条

心律不齐的原因

心律不齐的原因 妙手医生2022-11-16 583次阅读
温馨提示:以下内容是针对圆心大药房网上药店展示的商品进行分享,方便患者了解日常用药相关事项。请患者在用药时(处方药须凭处方)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作者:揭秉章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

心律不齐是常见的多种器质性心脏病,最常见的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特别是心力衰竭、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在基础健康人或植物神经紊乱的病人中,也经常出现心律不齐。其他原因包括: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药物作用,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部分原因尚不清楚。

【与心律不齐相关的心电解剖学与生理学】

一、心脏起搏传导系统心脏主要是由正常的心肌纤维构成,少数是具有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而这些纤维构成了心脏起搏传导系统。心脏起搏传导系统主要有:窦房结、结间束、房室束、希司束、左右束支和波顷野纤维网络。窦房结是在右心室上腔静脉的入口处,它是一种起搏点,它控制着心脏的正常功能。房室结在房间隔底部,卵圆窝下,三尖瓣内瓣叶和冠状窦开口之间,形成房室束。房室束也称为希司束,它的近端是一种主要的或穿透的组织,它通过中央纤维,沿着室间隔一直延伸到间隔的肌肉顶部(分支)。首先是左束支的后部,然后是左支支,然后是右支支,形成三个支系。穿过中央纤维组织时,穿过二尖瓣和三尖瓣环,而分支部靠近室间隔膜部、肌肉部和主动脉瓣。左束支后分支粗短,早期呈扇状分支;左束支前、右束支较长,分支较迟,在心内膜下的两侧束支走向心尖分支,细支相互吻合成网,称为浦肯野纤维网,深入心室肌(图1)。

窦房结和房室结之间有三条结间束,分别为前、中、后三条结间束。房室束末端与房室结、房室束主干相连的一种结间束。

心房肌和心室肌间存在纤维环,使心房激动不能通过心肌传递到心室,而房室和房室束是仅有的传导途径。

心脏传导系统的血供: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主要由右冠脉提供,房室速分支、左束支、右束支、左束支后分支、左束支后分支供血。

窦房结、房室结均有大量的副交感神经。前者来源于右迷走神经,后者来源于左侧迷走神经。

二、心肌的电生理特征心肌细胞具有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1.自律性的心肌细胞能够周期性地、重复地、自发地去极(从极化向去极化),从而引起整个心脏的电气和力学运动,这就是所谓的自律性。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界处、束支、普刹野纤维网等都具有自律性;心房肌、房室结的房结区、结区、心室肌的自律性较差,而心房肌、房室结的房-、结区、心室肌的自律性较差。

自律性的产生机理是很复杂的,目前已知舒张期胞膜中钠离子和/或钙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当钠离子和/或钙离子内流大于钾离子外流时,薄膜中的负电势逐渐下降,达到临界值后,就会发生自发去极化,从而形成工作电势。

心肌细胞的自律性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所决定:①最大舒张期膜电势;②临界电势;③自动去极化的斜率。在最大舒张期,膜电位下降,除极坡度变陡,阈电位与静态膜电位相近时,自律性增强;在三种情况下,除极梯度的作用最大(见图2)。窦房结是正常心脏中自律性最高的一种,而其他自律性心肌在舒张期自发除极尚未到达临界电位之前,由窦房结向下传递的冲动所激发,这两种冲动被称作最高和可能的起搏点。

上:第四位相的极化斜率从 a到 b,自律性降低

下:从1变为2 (很小),自律性下降最大舒张期电位自1变为2 (少负),自律性降低最大舒张期电位自1转为2 (更负),同时阈电位自1转为2 (少负)自律性更低

2.兴奋性,即压力性,当受到适当的内部或外部的适当的刺激时,心肌细胞会发生极化和复极化,从而产生运动电势,这就是所谓的兴奋或压力。能够诱发动作电势的刺激叫做“临界”,而能够导致运动电势最低的“临界”刺激叫做“临界”,而能够导致“临界”的“临界”。心肌细胞的兴奋程度通过阈值刺激强度来测量,当刺激大于阈值时,就会使心肌细胞兴奋程度降低,而低于阈值时,则会使心肌细胞兴奋性升高。

运动电势的形成机理:当心肌细胞处于静止状态时,细胞膜中的负电势是比较稳定的。这是因为细胞中的钾离子浓度比细胞外高20-30倍,所以钾离子被排出体外,携带着正电荷,而含有大分子的阴离子无法穿过细胞膜,从而阻碍了正电荷的外泄。刺激阈值可以激发心肌细胞,从而产生运动电位。首先,在细胞膜上打开了一条快的钠通道,因为钠离子的浓度比细胞内高出10-20倍,而膜中的电位就会变成负电位,然后大量的钠离子进入到细胞中,使得膜中的负电位很快就会变成+30-+40毫伏,从而形成一个0 (去极)的操作电位。然后,钠通道被部分封闭,钠离子停止了快速的内流,钾的流出,膜的电势开始降低(第一阶段,快速的启动复极)。然后,钙、钠离子缓慢向内流动,钾离子缓慢排出,膜电位变化较小(2位相,复极缓慢)。然后,加速钾离子的流出,使薄膜电势迅速降低到静态薄膜电势(第三阶段,最后迅速复电极),舒张期的静态薄膜电势被称作第四阶段。自组织细胞位相4钠离子内流(普刹野细胞)和/或钾离子向外(窦房结细胞)的外流,使得膜电位逐渐下降,当到达临界电位时,自动去极化。不受约束的细胞(图3)的位相4薄膜电势是不变的。从位相0开始到位相3的终止时间被称作操作电位时间限制。近年来,随着心肌细胞电生理的不断发展,以及电位夹具、夹具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心肌细胞膜的离子通道和离子流动状况也有了新的认识。

3:左:运动电势和不应期心肌细胞的反应曲线 a, b, c是细胞对刺激反应的反应

a-不能传播的局部反应b-能传播的第一个反应 c-第一个正常的反应

窦房结、房室结的运动电位曲线与其他部位的运动电位曲线不同,主要表现为:0位相除极缓慢,振幅较低,位相1,2,位相4除极梯度陡峭,静态膜电压和临界电压都较低(静态膜电势-40--70毫V,门限-30--40毫V,心室肌等在-90毫V和-60毫V之间)。最近研究表明,这两个位置0的电离是由钙、钠两种离子在缓慢的内流作用下产生的,所以我们称之为慢反应。其他部分的心肌细胞是通过钠离子迅速的内流形成的,所以称为快反应细胞。两组细胞在电生理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慢反应细胞具有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较差的传导能力;而快速反应电池的导电特性是稳定的。

4:窦房结细胞的运动电势(慢性)

右:快速反应性心肌细胞的运动电位

以下几个因素会影响心肌细胞的兴奋:

⑴膜电势:在-55 mV以下,没有一种强烈的刺激能使细胞产生兴奋(或产生应激),在-55~-80 mV之间,如果超过临界值,则会导致细胞的部分或全部被清除;在-55~-60 mV之间,由细胞的局部电离所引起的激动不能传递到相邻的细胞。-在60~80 mV之间,虽然可以通过细胞去极激发来传递,但0位相除极慢、振幅较低、动作时间较短、反应时间较短、反应速率较低、反应速率较低。在非极化状态下,心肌细胞的兴奋状态随着复极化程度的变化而变化,在膜电势回到-55 mV之前为绝对不应期,在-60 mV之前为非应期,-55~-80 mV是相对不应期(图3)。在相对不应期出现之前,存在着一段较短的易惹期,即易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折返和异位心律。

慢反应细胞的不应期可以持续到复极结束。随着动作时间的增加,不应期也随之增加。缓慢心率、低钾及奎尼丁等药物均能延长动作电位的时间,并相应地延长了不应期。

⑵膜反应性:在不同的膜电势下,心肌细胞的去极反应,也就是所谓的膜反应性。在相同的膜电位下,心肌细胞位相0除极速率和幅度较大,膜反应能力较强,兴奋性较高,膜响应曲线向左侧移动;相反的,膜的反应能力较差,兴奋度较低,膜的反应曲线向右移动。

⑶静态膜电势与临界电势的差异:当心肌细胞的静态膜电位接近临界电位时,其兴奋程度较高,而在临界电位附近,其兴奋程度较低。

3.传导性心肌细胞具有向相邻细胞传递冲动的特性,即传导性。对传导的影响主要是:①受传脉冲的作用(动作电位相位0除采率和幅度);②心肌细胞接收冲动时的反应;③心肌纤维的物理特性,例如对冲击传递的阻力,而后者则受到纤维的粒径、方向和结构的一致性、胞间粒径和分布的影响。如果脉冲自身的活性较高,那么接收脉冲的心肌细胞的反应能力越强,或者心肌纤维的直径越大,其方向和结构越接近,血管盘的阻力越低,其传导速率就越快。房室结细胞位相0去极速度慢,振幅低,结心脏肌的纤维方向与组织不协调,因此,其传导速度较慢,易出现传导障碍。

迷走神经主要分布于窦房结、心房、房室结、希司束近端,其作用是通过释放乙酰胆碱来减缓四极化的速率,进而使窦房结的自律性下降,进而使可能的起搏点除极。同时,迷走神经也可以减少心房肌的不应期,从而使房室结的不应期延长,从而引起相应的传导异常。交感神经在心脏的各个部位分布,窦房结、房室结中有大量的交感神经,它们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后,窦房结及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增加,不应期缩短,冲动传导加快。右星状神经节主要控制着心房和窦房结,而左星形神经节则是以心室为主。

其他影响心率、心律的因素还包括激素(如:肾上腺皮质和髓质激素、甲状腺激素、脑垂体激素等)、电解质(钾、钠、钙、镁)、血酸碱度、氧、二氧化碳张力等。

 

展开阅读全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