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栾相佳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天气太热了,夏暑季节不宜吃中药。不知道这样的观点是哪里来的?有没有事实依据?有没有道理可言?可在民间却时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我步入医门42年,在中医的理论中,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文字记载。也许是因为夏暑季节,人们往往因为酷热难耐,连饭都不想吃(往往是因为夏暑季节天气炎热,人们大量服食水果及寒凉饮食致食欲不振),自然就不适宜吃中药,可这仅仅是人们的一种推测;还有一种推测是:中药吃了容易上火,所以夏暑季节,不宜吃中药,吃中药会火上浇油;试问,你吃的是什么样的中药容易上火?你为什要吃引起上火的中药?你吃的是凉性药、抑或是寒性药?怎么就容易上火呢?可见这样的推测也是讲不通道理的。
其实夏天是可以喝中药的,没有人说过夏天不能喝中药,喝不喝中药跟季节没有关系。喝中药是跟疾病有关系的,并不是夏天就不会生病,生了病之后就需要治疗,因此喝不喝中药跟季节没有关系,但是夏天的时候中药的保存,有不利的情形。夏天高温、高湿,中药熬出来之后如果不及时冷藏起来,容易变质,这是要注意的问题。但是夏天是可以用中药治疗的,夏天很多的疾病出现,比如皮肤病、血热、血燥的疾病,夏天明显呈高发态势,这个时候同样可以用中药治疗,效果也是很好的。因此夏天不能喝中药,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
分析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首先从大道理上讲,中医中药在中华大地传承了几千年,西医在我国的普及应用还不到一百年。难道几千年来我们的先人们夏天得病了不治?更何况过去越是暑夏之季,越多疫病流行,没有中医中药为我们中华民族健康保驾护航,哪有中华民族的的繁衍昌盛。
再从具体问题讲,就说说夏天吃中药会不会上火?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有温法(用热性药祛寒)、清法(用凉性药清热)、补法、泻法等诸多治法;而中药基本药性有寒、凉、温、热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难道夏天医生给你吃寒凉清热药你还能上火?中药里有许许多多的如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清热解暑、清头明目、清热利咽的有效药物,如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板蓝根、大青叶、胖大海、黄连、黄芩、黄柏、荷叶、竹叶等等,可以治疗各种类型的热病、火证。这类寒凉药何时服用都可以清热祛火,何来上火一说?当然,中医的最科学之处就在于辨证论治,有是证则用是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临床用药都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如果不经辨证用错了药,不单单是夏天服错了中药天可以上火,冬天用错了热性药也要上火。反之,夏天不恰当的应用了凉性药一样可以患寒病,导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轻则泄泻腹痛、恶心呕吐,甚则造成阳虚宿疾。所以,在辨证论治的指导下,如果病人夏天患了寒病,也必须用热性药寒者热之,辨证准确,用药准确,何来吃中药上火之说?
用药如用兵,用药乃不得已而为之之事,没有病任何时候都要慎用药,当然“治未病”(调理亚健康状态)除外。中医的灵魂是辨证用药、因证施药、更准确的说法是审因施药(针对病因而施药),而不是盲目地用药、乱用药、想当然地用药。
使用中医药诊治疾病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只要是有病(或有病形,如肥胖),四季的任何季节都可以应用中医的整体思维进行辨证施药(治),从来没有哪个季节宜服用中药,哪个季节不宜服用中药的说辞。倒是古贤有这样的经验——“冬病夏治”;可以引伸为,有些疾病宜在某个季节治疗则效果更佳,比如“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冬天容易复发的疾病宜在夏天进行治疗。冬季是个什么样的季节,大家都知道是一个寒冷的季节,在寒冷季节容易复发性疾病一定是阳气不足不能抵御寒邪侵袭而引发的疾病,如人们常说的“老慢支”、“痺证”(风湿性关节炎)等冬季容易复发性疾病,就宜在夏暑季节治疗。
寒湿体质的人、寒湿为患的病及寒湿易诱发的疾病在夏暑季节是最佳治疗时段,而且最宜使用辛热类药物祛除体内或外在的寒湿,辛、温、热性药是寒、湿之邪的克星。寒湿类病病为什么更宜于夏暑季治疗呢?道理也挺简单,其一,夏暑季节腠理处于开放状态,人体往往大量排汗、排汗的过程中使体内热量也大量向外耗散而致体内相对寒凉,此时宜用辛温热药;其二,由于夏暑季节腠理开启,此时使用辛温热药能使体内寒邪、湿邪易于向体外排泄,所以夏暑季节也是扶正(阳)祛邪的量好季节。希望大家不要被夏暑季节不宜吃中药的说辞所误导,从而失去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