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屈中琪 普仁医院
慢性原发性内脏疼痛是指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伴有显著的情绪情感异常或功能障碍,且排除其他慢性疼痛性疾病所致的内脏疼痛.它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慢性疼痛形式之一,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 .常见病因及发病机制
• 机械因素:空腔脏器的游走性梗阻,像胆结石、泌尿系统结石等,会导致梗阻上段扩张引发疼痛。还有韧带和血管对内脏器官的牵拉,以及内脏的外部压迫,如卵巢韧带牵拉等,也会引起慢性内脏痛 .
• 血管因素: 供给头颈部、胸部、腹部、盆腔脏器的动脉或静脉血管改变,或其他部位血管功能障碍等,可致使内脏器官供血不足,进而产生疼痛,如复发性镰状细胞病危机引起的疼痛 .
• 炎症因素:由内脏持续的炎症引起,包括感染性、非感染性或自身免疫性炎症,像炎症性肠病、慢性盆腔炎等,炎症刺激内脏器官的神经末梢,从而导致疼痛 .
• 脑-肠轴功能紊乱:脑-肠轴双向信号传递失衡,会造成肠道内环境失调、胃肠功能紊乱等,影响疼痛感知途径,使患者对疼痛更为敏感,进而引发或加重慢性内脏痛 .
•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失调:应激状态下,该轴被激活,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酮等信号分子释放增加,导致内脏痛高敏反应 .
• 微生物-脑-肠轴失衡:肠道菌群失调等会影响中枢和外周神经通路,改变神经递质水平,从而影响疼痛的表现和感知 .
临床表现
• 疼痛部位不确定:内脏器官的神经分布较为复杂,疼痛定位不准确,患者常难以明确指出具体疼痛位置,如阑尾炎早期,疼痛可能仅表现为腹部的隐痛和不适感,难以确切指出是阑尾部位疼痛 .
• 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钝痛、绞痛等,疼痛程度不一,有的患者仅感到轻微不适,有的则疼痛剧烈,如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疼痛多为隐痛或烧心感,而胆绞痛发作时疼痛较为剧烈 .
• 伴随症状复杂:常伴有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发热、乏力等症状,如急性肠胃炎引起的内脏痛,常伴有呕吐、腹泻等症状 .
• 情绪改变:由于长期遭受疼痛折磨,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而这些情绪又会进一步加重疼痛感知,形成恶性循环.
诊断方法
• 详细病史采集: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加重或缓解因素等,以及患者的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
• 体格检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胸部等相关部位,查看是否有压痛、反跳痛、肿块等异常体征。
• 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液、尿液、粪便等检查,了解患者的炎症指标、生化指标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炎症性疾病等 .
• 影像学检查:如 X 线、超声、CT、MRI 等,可以清晰地显示内脏器官的形态、结构,帮助医生发现是否存在结石、肿瘤、炎症等病变 .
• 内镜检查:对于胃肠道等内脏器官的疾病,内镜检查如胃镜、肠镜等,可以直接观察器官内部的情况,发现病变并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
治疗手段
• 药物治疗:根据疼痛的原因和性质,选择合适的药物。常用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缓解炎症引起的疼痛;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等,可改善患者的情绪,同时减轻疼痛感知;离子通道药物,如加巴喷丁等,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有一定疗效;解痉药,如山莨菪碱等,可缓解空腔脏器痉挛引起的疼痛 .
• 物理治疗:包括针灸、按摩、理疗等,通过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等,来减轻内脏器官的疼痛症状 .
• 心理治疗:由于慢性原发性内脏疼痛患者常伴有情绪问题,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轻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缓解疼痛症状。
•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由器质性疾病引起的慢性内脏痛,如胆囊结石、胃溃疡等,手术切除病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 神经调控治疗:对于药物治疗和其他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采用神经调控治疗,如腹腔神经丛毁损术、内脏神经射频热凝术等,通过破坏或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