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学频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过敏性紫癜又称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症或Henoch-Schonlein 综合征。过敏性紫癜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儿童及青少年为多见,尤以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发病者多,一岁以内婴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病病因复杂。细菌(如溶血性链球菌)、病毒(如流感病毒)、食物(鱼虾、鸡蛋等)和药物(水杨酸盐类、抗生素类、巴比妥类)等均可促使发病,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亦可导致本病。各种抗原抗体反应后形成的循环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沉积,激活补体,导致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壁及其周围产生炎症,使血管通透性增高,从而产生各种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好发于下肢,以小腿伸侧为主,重者可波及上肢、躯干。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低热、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继而皮肤黏膜出现散在瘀点,可稍隆起呈斑丘疹状出血性紫斑,部分有融合倾向,2~3周后颜色由暗红变为黄褐色而消退,但新成批发生。本病病程长短不一,可数月或1~2年,常复发,除严重并发症外,一般预后良好。
仅累及皮肤者紫癜往往较轻,称为单纯型;如并发关节酸痛、肿胀、活动受限,称为关节型,以膝、距小腿关节多见,也可累及肘、腕、指关节;如并发腹部症状时,称为腹型,多表现为脐周和耻区绞痛,亦可伴恶心、呕吐、便血等,严重者反复发生,可引起肠套叠或肠穿孔;如并发肾脏损害,称为肾型,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重者可反复发作成慢性肾炎;上述各型有时可合并存在,称为混合型。非单纯型患者除点、瘀斑外还可出现风团、丘疹、血疱等多形性皮损。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主要诊断根据为成批反复发生的、小腿伸侧为主的对称性瘀点及瘀斑。可伴胃肠道关节、肾损害;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和凝血因子正常,可确诊。
(二)实验室检查
约半数患者的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血小板计数,出血和凝血时间、血块退缩试验检查均正常。患者血清IgA及其免疫复合物水平升高。
(三)鉴别诊断
1.皮肤型
需与药疹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作鉴别。药疹有一定的服药史,皮常分布于全身,停药后药疹即可消失。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瘀斑可呈不规则分布,皮不降起,无丘疹荨麻疹等。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时间延长,骨髓象无改变。
2.关节型
关节肿痛者应与风湿性关节炎相鉴别,后者常有风湿活动,血清抗“0”抗体及血沉明显增高和增快。主要表现急性游走性、不对称性多关节炎,呈红、肿、热及触痛,运动受限等,可助鉴别。
3.腹型
腹痛型过敏性紫癜患者应与急腹症相鉴别,前者除有腹痛、腹泻外,一般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而急腹症除腹痛外,尚有肌紧张及反跳痛等,可助鉴别。
4.肾型
需与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肾结核等区别。肾小球肾炎无皮肤紫癜、腹部及关节症状,狼疮性肾炎有多脏器损害,白细胞减少、血沉增快,狼疮细胞阳性及其他免疫指标阳性。
应与风湿性关节炎、急腹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鉴别。
四、治疗
(一)对因处理
消除致病因素、控制感染、驱除寄生虫、避免过敏性食物和药物等,这是防止复发和治愈本病的根本措施。可行驱虫治疗。
D全圳皮女示
(二)一般疗法
1.抗组胺类药物可选用盐酸异丙嗪(非那根)、氯苯那敏(氨苯那敏)、苯啶、去氯羟嗪(克敏嗪)或特非那定片等。亦可用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但其疗效不定。氨苯那敏:4mg,3次/天,口服;息斯敏:10mg,1次/天,口服。
2.芦丁和维生素C
作为辅助剂应用,一般剂量宜大,维生素C以静脉注射为好
3.止血药卡巴克洛(安特诺新,安络血)10mg,2~3次/天,肌内注射,或用40~60mg加人葡萄糖溶液中静滴。酚磺乙胺(酚磺乙胺)0.25~05g,肌内注射,2~3次/天或静注。如有肾脏病变者抗纤溶药应慎用。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
抑制抗原-抗体反应,具有抗过敏及改善血管通透性作用。对关节型、腹型和皮肤型疗效较好,但激素对肾脏病损无效,也有人认为不能缩短病程,一般用泼尼松(泼尼松)30mg/d,分次口服,如1周皮疹不退,可加至40~60mgd,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直至停用,也可以用氢化可的松100~200mg/d,病情好转后改用口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