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头条

历史瘟疫非典的致病菌

历史瘟疫非典的致病菌 妙手医生2022-12-30 1786次阅读
温馨提示:以下内容是针对圆心大药房网上药店展示的商品进行分享,方便患者了解日常用药相关事项。请患者在用药时(处方药须凭处方)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作者:勾树强 北京市密云区鼓楼街道太扬家园社区卫生服务站

2002年在全国爆发的非典肺炎。我们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那么咱们今天来了解一下导致非典的病菌。
肺炎支原体,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一种病原体,所引起的人类支原体肺炎病理变化以间质性肺炎为主,又称之为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近年来对它的致病机制、流行病学特性和分子生物学,以及微生物学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
肺炎支原体感染呈全球性分布,以温带为主。平时散在发病,3~5年出现一次地区性流行。本病传染源为患者或带菌者,主要经飞沫传染,主要是在学校、家庭和军队流行,长期密切接触才能感染发病。流行特点为间歇性,长时期缓慢播散,可持续数月至一年。患者以儿童和青年人居多,冬秋季多见,婴儿有间质性肺炎时应考虑支原体肺炎的可能性。
肺炎支原体主要侵犯呼吸系统。肺炎支原体借滑行运动穿过黏膜上皮细胞纤毛屏障,隐藏在细胞间隐窝内,以其尖端特殊结构黏附于上皮细胞的表面受体上。其主要黏附因子为一类对胰酶敏感的表面蛋白,称P1蛋白。黏附后吸取宿主细胞的养料赖以生长、繁殖,同时释放有毒代谢产物如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和核酸酶等使细胞受损。此外,致病也与其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有关。肺炎支原体是青少年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临床上大多数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综合征,发展为肺炎者约占20%,占非细菌性肺炎的1/3以上。发病首先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然后下行引起气管炎、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X线可见两侧肺部呈羽毛状浸润。过去认为肺炎支原体是温和的病原体,现也可引起严重的双侧肺炎和其他系统的肺外并发症,如脑膜炎、脑干炎、脊髓炎、心肌炎、心包炎、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肾炎等。
(一)基本特性
1.形态与结构肺炎支原体形态呈短细丝状,长约2~5μm,在近细胞丝状体尖端有一球状的特殊结构,典型的肺炎支原体形态类似酒瓶状,兰染色阴性,但不易着色,无细胞壁,仅有细胞膜。革染色呈淡紫色。电镜下观察,支原体的细胞膜由三层结构所组成,厚7.5~10nm,内外两层主要为蛋白质,中间层系脂质,其中胆固醇含量占36%。
所有肺炎支原体株均有17x10tDaDa的膜蛋白和43x10Da菌体蛋白,是肺炎支原体的主要特异性免疫原,也是目前血清学诊断的主要抗原。
2.抗原结构肺炎支原体的抗原结构主要是细胞膜中的糖脂抗原和蛋白质抗原。糖脂抗原的抗原性很强,但与多种其他支原体、细菌和宿主细胞有共同抗原决定簇,特异性较差。所有肺炎支原体菌株均有刺激机体产生持久的高效抗体。17x10Da的膜蛋白和433x10Da菌体蛋白,特异性强,能。支原体P1膜蛋白是支原体的主要型特异性抗原,其抗原性常用生长抑制试验与代谢抑制试验鉴定。此两种方法可将支原体分成若干血清型。
3.培养特性肺炎支原体的培养所需营养要求高,培养基中必须添加10%~20%的人或动物血清,以提供支原体不能合成的固醇和长链脂肪酸,并可稳定其细胞膜。初次分离培养支原体,尚须添加10%的酵母浸膏,并置于5%CCO2的条件下生长较好。生长最适pH为7.8~8.0,pH 7.0以下可致其死亡,最适温度为36~37℃。支原体主要以二分裂繁殖,由于基因组小,代谢能力有限,故繁殖速度较慢,1~6小时分裂一代,反复传代后生长加快,对数生长期细胞数可达10'CFU/ml;在液体培养基中时有极浅淡的混浊,在相差显微镜下肺炎支原体为球形或双球形及长丝状;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直径10~100μm的菌落。初次分离时菌落呈细小的草莓状,反复传代后呈典型的“油煎蛋”样菌落;菌落能吸附豚鼠红细胞;能产生溶血素,可迅速而完全地溶解哺乳动物红细胞;半固体培养基中呈现肉眼可见的细小粒状菌落。
4.生化反应 肺炎支原体可根据是否能利用葡萄糖、水解精氨酸和尿素来与其他致病支原体进行鉴别
5.抵抗力支原体对热的抵抗力一般与细菌相似。耐冷,-70℃或液氮可长期冻存。如在4℃放置不要超过3天,56℃很快灭活。支原体对干燥敏感,干燥的标本难以分离出支原体。因此,标本到达实验室后应尽快接种。因支原体无细胞壁,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等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不敏感,故常在分离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1000IU/ml)。支原体对作用于其核蛋白体,抑制或影响菌体蛋白合成的抗菌药物敏感,如红霉素、多西环素、螺旋霉素等。

太扬家园中心:勾树强                      

展开阅读全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