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欧小虹 北京市海淀医院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颅内动脉病变引起的一过性或短暂性、局灶性的神经功能缺损。发作症状一般持续10~15min,多在1 h内恢复,不超过24h。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检查无责任病灶。虽然TIA的症状可以很快缓解,影像学也未遗留病灶,但TIA发生后再次反复发作,或进展为脑卒中的风险却非常高。研究表明,TIA发生后的7 d内脑卒中发生率为8%~10.5%,90d可高达14.6%。TIA是脑卒中的预警信号,早期治疗TIA对预防脑卒中发生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与中医中“治未病”的诊疗思路不谋而合。
中医范畴中的“中风先兆”和TIA的症状极为相似。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微风”的记载,称“气血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予以“针刺分肉间”。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又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提出“中风者,俱有先兆之证”,至此有了“中风先兆”之名。历代医家对中风先兆的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的认识逐渐深化丰富。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因“风邪”所致的“偏枯”,可用汤药、针灸、蒸、熨等方法预防治疗。张三锡在《医学准绳六要》中提到了需“屏除一切膏粱厚味,肥甘生痰动火之物……远色戒性”,这与现代医学TIA的控制危险因素的预防方法异曲同工。《寿世保元》中提出针对中风先兆早期干预,服用“六味地黄丸”等药物来预防疾病发展。清代王清任较前人更为全面详细地列举出多种中风先兆的典型症状,并创立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经典方剂,创制调气活血治疗中风先兆的诊疗思路。清代叶天士以 “增液柔肝,封固护阳”来治疗“肝阴不足,肝风内动” 中风先兆。
中药治疗进展。郑海忠等总结武继涛教授治疗中风先兆经验,认为肾虚痰瘀为中风先兆的基本病机,在治疗上提出分期治疗。应先化痰通络,重用虫类搜风为主,再升清降浊,重于补肾,以达到控制疾病发展的目的。王丽丽对12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化浊行血方联合西药治疗,观察脑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发现通过活血通络、散瘀扶正的方法能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促进西药快速透过血脑屏障,加强西药的药理作用,调节脑血流动力学。卢禹等认为 TIA病位在脑,但与肝、肾、脾有关,故予以补肾、益气、活血治疗,同时观察磁共振弥散成像的病灶数量及直径变化,得出阳性结果,提示对临床预后有积极作用。张明明等随机选取气虚血瘀型TIA患者156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扶正祛邪、疏通经络、化瘀行气为原则,给予补气通滞方联合丁苯酞,观察对照结果,研究发现通过补气通滞留法可降低机体炎性反应和血液黏度,改善预后。韩岚等通过研究观察发现,地龙活血汤可以改善患者各项血脂指标,降低NSE水平,升高SOD水平,具有清除氧自由基,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对脑损伤起到修复、保护作用,有效降低TIA患者的卒中发生。史敏等学者对入组的98例TIA患者进行观察随访6个月,风痰入络这一证型较其他证型发病率更高,通过对患者在二级预防基础上注射血塞通,监测微栓子及血脂各项指标,实验得出结论,在二级预防基础上注射血塞通,可以减少微栓子的数量,加强对血脂的管理及二级预防,且与其他证型相比,对风痰入络这一最常见证型疗效最明显。 王声萍观察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尼莫地平治疗短暂性脑 缺血发作患者82例14d,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尼莫地平组,治疗组血液黏稠度明显下降,抗凝血作用明显加强,明显改善脑部低代谢状态和恢复脑神经功能。张钟少等对80例TIA患者进行疏血通联合常规治疗的随机对照观察试验,发现经治疗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HCY、CRP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得出疏血通可以明显提高TIA的临床治愈率及临床疗效的结论。
针灸治疗进展。吴威等纳入48例TIA患者,选取大椎、百会、 风府、哑门、颈夹脊等头颈部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对随机分组的24例治疗组患者进行对照治疗观察,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药物治疗,通过6个月后观察患者MRI FLAIR序列血管高信号征象的改变,发现药物联合针灸对于治疗预防TIA复发有更好的临床效果,降低了脑卒中发生的风险。张磊等以水沟、内关、三阴交为主穴,配以风池、完骨、天柱穴对TIA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双侧穴位进行同时快速捻转运针,在针刺治疗疗程前后分别以脑血流图观察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发现经针刺治疗患者大脑血液循环改善,脑灌注明显增加。郜静等以针刺泻法联合常规阿司匹林治疗TIA患者,观察血脂各项指标,同时TCD检查病变侧大脑中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峰值流速,随访3个月TIA发作次数。随访结果表明,针刺治疗对机体脂代谢无明显影响,但可明显增加TIA患者脑血流量,提高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后期随访明显降低TIA发作次数,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张君宇等选取督脉穴位行提插泻法针刺治疗,配合循经推拿,观察对TIA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发现针刺治疗可显著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斑块积分,而配合循经推拿针刺治疗组的疗效最优,为降低TIA再发提供了新思路。张军等通过对大鼠大脑皮层、海马区腺苷含量进行测量,探讨了针刺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神经元调往、腺苷水平的影响,结果提示针刺可使缺血脑组织腺苷含量增高,对脑保护机制有积极的意义。王凌云等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选取颈5、6夹脊穴行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后TCD检测大脑中动脉、后动脉及椎基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实验发现,穴 位注射颈夹脊在治疗后能提高平均血流速度,且3个月后的影响大于仅服用常规西药,增加脑血流量疗效持续,对远期预后有改善,可以作为治疗及预防TIA的一个重要措施。郑利群等以中医整体论为指导,发挥子午流注理论优势,选取辰时针刺胃经本穴、原穴,并配以温灸,以达到调理气血、预防中风的效果,同时以现代医学手段监测微栓子。试验提示子午流注法配合温针改善微栓子效果显著,且随访6个月后能有效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穴位埋线较针刺能更持续地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杨静等将67例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给予阿司匹林口服的对照组基础上,选取风池、大椎、丰隆进行穴位埋线,并在治疗前及治疗后 1 个月行CT灌注成像检查。 实验证明脑缺血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对TIA的防治起到一定作用。
中医药在治疗TIA方面有多种手段方法,中药、针灸、穴位注射、温针、穴位埋针等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近年来,中医治疗TIA也取得了广泛的关注。更多的临床医生寻求中医其他手段治疗TIA,如情志疗法,五音疗法等。希望广大临床中医医生能继续挖掘古方、验方,以期从多方面防治TIA及脑卒中的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