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头条

脓毒性脑膜炎

脓毒性脑膜炎 妙手医生2023-02-21 1671次阅读
温馨提示:以下内容是针对圆心大药房网上药店展示的商品进行分享,方便患者了解日常用药相关事项。请患者在用药时(处方药须凭处方)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作者:皇甫晓霞 北京市中关村医院

脑膜炎是一种由中枢神经系统的化脓性细菌引起的传染病,在婴幼儿时期非常常见。其特点是急性发热,惊厥,意识障碍,颅内压升高,脑膜刺激征,脑脊液脓性变化。随着诊治水平的提高,该病的预后较好,但病死率仍然在5~15%之间,1/3的患儿会留下各种神经系统的后遗症,而6岁以下的婴儿患该病预后较差。
[病原体及侵入途径]
这种疾病可以由很多化脓细菌造成。但是超过三分之二的儿童是由于三种细菌导致的,如:脑膜炎球菌、肺炎链球菌、嗜血杆菌。2个月以内的婴儿和新生儿,以及原发或继发的免疫缺陷,容易出现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其中最常见的是大肠杆菌,其次是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和产气杆菌。但是,在国内, B类溶血性链球菌的颅内感染较少见。
病原菌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入脑膜:
(1)最常用的方法是血液循环,也就是细菌感染到达脑膜的微血管。当儿童的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时,细菌会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膜。新生儿皮肤、胃肠道粘膜、脐部等都是感染的主要来源。
(2)周围组织和器官的感染,例如中耳炎、乳突炎等,会影响到脑膜。
(3)与颅内有直接的通路,例如颅骨骨折、皮肤窦道、脑脊膜膨出等,从而使细菌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
【病理学】
以软脑膜、蛛网膜、表脑膜等为主要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广泛性血管充血、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渗出,并伴有血管性血管性和细胞毒性脑水肿。在初期或轻度的情况下,炎症渗出主要发生在脑顶,并向脑基底及脊髓表层扩散。严重时,可出现血管壁坏死、灶性出血、闭塞性脑梗死。
[症状]
5岁以下儿童中90%发生化脑,发病高峰出现在1岁以内,3-3岁的儿童出现流感杆菌感染。化脑在全年都有发生,但以冬春和春夏最多的是肺炎链球菌,而在春、秋季发病最多。大部分都是急性发作。有些儿童在发病之前曾有过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的病史。
典型的临床症状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感染、中毒、急性脑部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烦躁、精神错乱、意识障碍等。随着病情的恶化,孩子的精神衰弱、嗜睡、昏迷、昏迷,直至深度昏迷。超过30%的儿童会出现反复的抽搐或局部抽搐。双球菌感染的脑膜炎容易出现瘀斑、瘀点、休克等症状。
(2)颅内压增高,包括头痛、呕吐、头围增大、头围增大等。合并脑疝的患者会出现呼吸紊乱、意识障碍加剧、瞳孔不齐等症状。
(3)脑膜刺激征象:最多的是颈部僵硬,其它的则是 Kemig征和 Brudzinski征象。
婴儿及婴儿三个月以下的化脑症状多为非典型性,其主要差别有:①体温可高可低,或无发热,甚至不升高;②有较低的颅压征象。婴儿不会出现头疼症状,只会有呕吐、尖叫或颅缝破裂;③抽搐不典型,主要表现为面部、肢体局部或多灶性抽动、局部或全身肌阵挛,或各种不显性发作;④脑膜刺激征不明显。这与婴儿的肌肉发育不良、肌无力、反应迟缓有关。
[化验]
1.脑脊液检查对诊断该病有很大的帮助,见表16-2。典型的症状是:压力升高,呈米汤状的浑浊。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每mm3或以上,但20%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低于250/mm3,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糖的含量通常会出现明显的下降,而蛋白质的含量则会有显著的增加。确定致病微生物是鉴别诊断、指导治疗的关键,而用革兰氏染色法检测致病性的方法简单,且检测的阳性率比细菌培养高。对细菌培养呈阳性的患者,要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应用乳胶微粒凝聚技术进行脑脊液中细菌特异性抗原的检测,可用于临床应用于临床,对未发现病原菌进行涂片、培养时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其它
(1)血液培养:所有可疑的化脑病患者都要进行血液培养,以便发现病原菌。
(2)皮肤瘀斑、瘀点找出细菌: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检查脑膜炎双球菌的方法。
(3)外周血象:多数患者的白细胞数显著增加,以中性粒细胞占优势。但如果是重度感染或不规律的患者,其白细胞总数也会下降。
[并发症及后果]
1硬脑膜下积液占15%~45%,伴有硬脑膜下积液,如果算上无症状者,其发病率为85%一90%。该病多见于一周岁以内的婴幼儿。如果经过有效的化脑治疗48~72小时,如果患者的意识障碍、惊厥、颅压升高等精神症状没有改善,或者继续加重,那么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这种病症。头部透视及 Cr扫描仪可以帮助诊断,但最终确诊时,仍然需要依靠硬膜下穿刺排出液体,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应该定期进行细菌和常规的检查。正常婴儿硬脑膜下积液量低于2m1,蛋白含量低于0.4 g/L。
硬膜下积液的形成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其病因有:①脑膜炎时,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成份渗出,向可能存在的硬膜下腔内渗透;②脑膜和脑皮层的小静脉,特别是通过硬膜下腔的桥脉,出现了炎症性栓塞,造成渗出、出血、局部渗透压升高、湿气流入硬膜下腔而形成硬膜下积液。
2.在对延迟的婴儿进行治疗时,通常会出现脑室管膜炎。小儿高烧、抽搐、意识不清、颈部僵硬、角弓反张、脑脊液不正常、 CT检查发现脑室增大等,均应考虑此病,诊断为侧脑室穿刺,脑脊液检查结果不正常。大部分的治疗都很困难,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
3.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炎症通过刺激垂体后叶产生的抗利尿激素,导致低钠和低渗透压,会导致严重的脑水肿、昏迷、昏迷、抽搐、抽搐。
4.脑积水的炎症渗出物粘连阻塞脑室的脑脊液出口,如导水管、Ⅳ脑室侧孔、正中孔等狭窄部位,造成非交通性脑积水;还有可能是由于感染引起的蛛网膜颗粒的损伤,或者是由于颅内静脉窦栓塞引起的脑脊液再吸收功能的紊乱,从而导致了交通性脑积水。脑积水后,儿童表现为烦躁、困倦、呕吐、抽搐、头颅逐渐扩大、骨缝分开、头颅扩大、头颅破壶声、头皮静脉扩大。到了后期,由于持续的颅压,大脑皮质退化,儿童会有进展性的智能下降以及其它的神经系统退化。
5.因感染引起的耳蜗迷路而引起的各种神经机能紊乱,10%~30%的儿童伴有神经性耳聋。其它如智力低下,癫痫,视力障碍,行为不正常等。

展开阅读全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