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头条

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浅析

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浅析 妙手医生2022-11-16 613次阅读
温馨提示:以下内容是针对圆心大药房网上药店展示的商品进行分享,方便患者了解日常用药相关事项。请患者在用药时(处方药须凭处方)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作者:揭秉章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

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在消化系统中常见的疾病,由食道至肛门的胃肠道出血。轻度的患者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血、黑便、血便,并伴有贫血、血容量下降、严重的休克。

位置和原因:屈氏韧带附近的消化道出血称为上消化道出血,而屈氏韧带到回盲处是中消化道出血,再往回走就是下消化道出血。

(一)、消化道内出血,

以消化性溃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糜烂性胃炎、胃癌等为主要病因。

其它原因可能是食管疾病,例如食管喷门粘膜撕裂伤,食管癌,食管损伤(器械检查,异物或放射性损伤;食管炎、食管憩室炎、食管憩室炎、食管破裂等主动脉瘤破裂等;②十二指肠病变:息肉、恒径动脉破裂、胃间质瘤、门静脉高压性胃病、血管瘤、异物或放射性损伤、吻合口溃疡、十二指肠憩室、促胃液素瘤等;③胆道内出血:胆管或胆囊、胆道蛔虫、胆囊或胆管癌、胆道手术损伤、肝癌、肝脓肿或肝血管瘤等胆道出血;④胰腺病变侵犯十二指肠,如胰腺癌、急性胰腺炎合并脓肿破裂等。

(二)、中肠内出血,

肠血管畸形、克罗恩病、肠憩室、钩虫感染、各种良恶性肿瘤(如小肠间质瘤、淋巴瘤、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缺血性肠病、肠系膜动脉栓塞、肠套叠、放射性肠炎等疾病。

(三)、胃肠道出血

痔疮、肛裂、肠息肉、结肠癌、静脉曲张、神经内分泌肿瘤、炎症性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缺血性肠炎、感染性肠炎等)、肠道憩室、血管病变、肠套叠等。

(四)、全身性疾病

局部消化道无特异性,也可在整个消化道扩散。

1、血液系统的疾病,主要有:过敏性紫癜、动脉粥样硬化、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弹性假黄瘤等。

2、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其他凝血机制异常等。

3、其他疾病:尿毒症、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临床症状

胃肠道出血的症状与出血量、出血速度、部位和性质有关,与患者的年龄和循环功能的代偿性有关。

(一)、吐血和大便

这是一种典型的上消化道出血。在上消化道出血后,都会出现黑色的大便。出血位置在幽门之上,往往伴随着呕血。如果出血量少,速度慢,也有可能不会吐血。相反,如果出血量大、速度快,则会出现呕吐、恶心、呕吐等症状。呕血多为咖啡色,如咖啡渣;如果出血量很大,呕吐时没有完全和胃酸混合,那么就是红色或者有血块。

黑色的大便,像是焦油一样,又厚又亮。如果血液滞留在肠腔长时间,也会出现焦油样的症状,甚至是右侧半结肠出血。

(二)、血便、血便、血便

临床上表现为中、下消化道出血,通常不伴有呕血。上消化道出血多,血液在肠道中推进的速度较快,也会出现暗红色的大便。

(三)、缺血性心力衰竭

急性大出血引起的外周血液循环功能的快速下降。出现头昏、心慌、乏力、突然起立、肢体冷感、心率加快、血压低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休克。

(四)、贫血及血液学改变

在早期出血时,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血球比容量没有显著改变。出血后的组织液会渗透到血管中,导致血液稀薄,需要3-4个小时,然后再进行血液稀释。贫血的严重程度与出血前是否贫血、出血后液体平衡情况、出血后出血的数量、出血后的液体平衡情况等有一定的关系。

急性出血表现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主要表现为:大细胞性贫血;在出血24 h内,网织的红细胞明显增多,在止血后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五)、发热

胃肠道大出血后24小时内有少量的低烧,3~5天后恢复到正常水平。目前还不明确病因,主要是因为外周循环衰竭会导致人体温度调节中枢的功能紊乱。

(六)、血氮症

肠源性氮质血症是因为大量的血液蛋白质在肠内被吸收而导致血中尿素氮含量临时升高。血尿素氮在第一次出血后的几个小时内会出现升高,通常在24-48小时内达到高峰,多数情况下不超过14.3 mmol/L (40 mg/dl),3-4天后就会恢复正常。此外,由于血液循环能力下降而导致的肾功能不全所导致的氮血症,以及由于大量或长时间的失血导致的肾小管坏死所导致的肾性氮。

 

展开阅读全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