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头条

中医浅谈体内湿气

中医浅谈体内湿气 妙手医生2022-08-17 1312次阅读
温馨提示:以下内容是针对圆心大药房网上药店展示的商品进行分享,方便患者了解日常用药相关事项。请患者在用药时(处方药须凭处方)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作者:纪正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中医祛湿当因人而异,体质特点不同,湿邪侵袭人体的深浅轻重不同,祛湿方法也有所差异。因此,如果通过生活起居及食疗等方法“祛湿”效果不佳者,仍需请专业中医加以调治。中医所说的湿气又称为湿邪,主要分为内湿和外湿,具体如下:

1、外湿:与自然界的环境有关,比如长期浸泡在水中或者居住于比较潮湿的环境下,身体会出现一系列不适的症状;

2、内湿: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湿气,主要与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脾。脾具有运化水湿的功效,脾的功能失常导致水湿之邪在体内泛滥,大量湿气在体内聚积并出现相关症状,如肢体沉重、乏力、口中黏腻、皮肤油腻、大便黏滞不爽、舌苔厚腻等。很多人说到了夏天会瘦一点,朋友和我说是因为我体质湿寒,湿气太重才变胖的。听到这句话,觉得有点对不起最近吃的肉。竟然连长胖这件事情都不是它的功劳。我想大家应该都听说过“祛湿”这个词,或多或少都被说过湿气重,那我们今天就好好的说下湿气这件事!

祛湿=更健康?扯我们祛湿到底祛的是什么呢?从传统医学的角度看湿气是一种非具象的东西,是一种虚拟的状态。但是很多祛湿的方法祛的却是具象的水,例如喝红豆薏米水和拔火罐。喝红豆薏米水祛湿应该是流传最广的吧,某宝上的销售量非常的好,很多人都是红豆薏米的忠实粉丝,表示非常有用,喝完以后特别容易上厕所。拔完火罐之后皮肤上密密麻麻的水珠也会被说成为祛湿的效果。其实只是皮肤在密闭空间里蒸发的水分而已,你用手在皮肤上捂一会,也会出汗。退一步说就算这些祛湿的方法可以祛除身体中的水分,那祛除这些水我们就会变得更健康吗?很多人应该都听过女人是水做的这句话,其实不光是女人,我们所有人体内最多的物质也是水。而且年纪越大身体的含水量越低,如果按照这个理论,我们是不是越老越健康?如果你有病理性的水肿,祛除身体过多的水分,对健康确实是有利的。但是引起病理性水肿的原因往往是器官功能或者是营养代谢激素水平出现了问题,例如心脏衰竭、肝硬化、重度的营养不良等。靠上面的祛湿方法是没有用的,一定要去医院做专业的治疗。祛湿=治病?更扯,湿气过重的表现是:大便稀溏,腹满腹涨,不思饮食,嗳腐吞酸。

把我们的身体这么多病理或生理状态笼统的归为湿气过重,未免太草率了!引起大便稀溏也就是腹泻的疾病就有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及其他功能性肠病等。引起嗳腐吞酸也就是口臭和胃酸过多的疾病有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等。例如:很多职场人士没有办法做到饮食均衡,很多都是高油脂的饮食,食物难以完全消化,在肠道的滞留的时间会比正常大便要长,没有办法及时的排出,而且过多的工作压力也容易造成胃肠功能的絮乱,胃肠道蠕动减少,导致大便变得粘连。疾病名称带"湿”就要祛湿治疗?最扯,由于疾病名称中有“湿”这个字就被判定“湿气”过重导致的。像类风湿关节炎、湿疹。很多人会把病因归于湿气,用刮痧、拔罐等方法来治疗,不但没有作用还会耽误病情。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一定要去医院正规治疗,靠"祛湿"是绝对不管用的,真正有效的治疗方式只有抗炎、免疫抑制等。

希望大家能明白我们体内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湿气”,更不需要各种各样的“祛湿”治疗。在之前医疗水平没有这么发达的时候古代人就会把一些解释不了的炎症、免疫反应、感染的症状笼统的归为了毒、寒、湿等 。现代的医疗已经可以把很多疾病的病因研究的很明确,而且嘟妈相信在未来会更加明确。疾病的治疗也会更加精准,所以有病一定要去正规医院治疗,不要因为“排毒”、“祛湿”等这些伪概念而延误病情。疾病引起的这些症状“祛湿”不管用,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这些症状,改变生活习惯比“祛湿”更重要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变化就有风、寒、暑、湿、燥、火(热)。湿本是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变化,从大暑、立秋、处暑到白露四个节气为长夏,其时气候主湿。正常的湿是万物生长的条件,这时候对于人体无害。

当气候变化异常,或我们的血肉之躯不能很好调适的时候,湿就变成了致病因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病邪,即“湿邪”。中医学中,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等特性的致病邪气称为“湿邪”。

 

如何有效“祛湿”?

 

 “湿邪”生成有外因和内因,中医“祛湿”自然也当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第一种方法是生活起居调适。大家要养成饮食有节律的良好习惯,尽量少食生冷食物,保护好脾胃;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的环境当中,如尽量避免久居低洼潮湿的地方;回南天时可以利用空调除湿功能改变潮湿环境;动起来,通过适当的运动促进汗液排出,也有助于祛湿。

 

第二种方法是食疗祛湿。大家可以选取药性相对平和、药食两用的中药开展一些日常祛湿,如:以芳香甘甜的广藿香、佩兰、扁豆花、灯芯草、陈皮等泡水代茶饮;或以白扁豆、赤小豆、芡实、薏苡仁等煮粥、煲汤。

 

 

展开阅读全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