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压力大,由此会诱发职业倦怠感,被视为影响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高危职业危害。一般来说,高压始于医学生时期,但在职业生涯早中期,尤其是住院医师和总住院医生期间最突出,医生们在精神心理、体力、医疗技术、患者和社会期待、家庭、经济等方面都面临重压。加之没有充足时间休息,持续处于压力应激状态下,让很多医生不堪重负。
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规培”,包括“住培”+“专培”,指住院医师(包括总住院医生)和专科医师培训体系。很多医生表示,这个时期最累,原因有四点。一是处于培训阶段,收入较低,经济和职业发展均有不确定性,严重者甚至会暴发经济危机,耗尽职业热情。二是由于长时间工作,“剥夺”了很多个人生活时间,会面临情感衰竭,特别是已经成家的人,可能发生家庭矛盾。三是尚未独立执业,医生需要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工作,缺乏成就感。四是需要参加和准备多种理论和实践考试,一旦不能通过则将面临淘汰和延期毕业,压力可想而知。
笔者有幸在不同阶段多次赴美,在美国的住院医师培训体系下有过3次工作经历,他们的一些经验也许能对减轻我国规培医生压力有所帮助。
第一次是2015年在耶鲁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笔者作为在读博士和低年资住院医生,在耶鲁大学纽黑文医院外科学系跟随罗伯茨和朱克曼两位教授,多次参与了他们的门诊、病房查房和手术过程。第二次是2017年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长老会医院,作为博士毕业生和高年资总住院医师跟随由利教授多次参与了他们的大查房、病例讨论和手术过程。第三次是2019年赴美国纽约质子中心,作为肿瘤外科专科主治医师,跟随该中心主席西蒙尼医生,参与了他们的质子治疗技术学习和病例讨论。
三次经历让我发现,美国规培医生压力也很大,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中国和英联邦国家同行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美国医生教育体系是标准的精英教育体系,严进严出,一分付出,一分回报。主要的压力来源体现在三个方面:1.持续的长时间工作和压力;2.缺乏自我保健时间,感觉无法今日事今日毕,甚至后悔选择医学专业,跟其他专业同学对比有挫败感,缺乏对自己生活和家庭的掌控感;3.不断更新的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和医保政策,复杂和变化的患者病情,治疗效果不好产生的压力等,都让医生们应接不暇。
为了帮助规培医生释放压力,美国医疗体系做了不少努力。一是组建互助小组,定期组织3~5人的小团队开展活动,或是进行正念、冥想和呼吸训练,或是脱下鞋子在屋内行走,让医生们放下心中的杂念,感受当下和自己。对于存在焦虑、抑郁情绪或有生活工作负担的医生,医院心理科专家会积极为其进行疏导和干预。如果是有宗教信仰的医生,还可以到医院的祷告室祈祷、抒发内心的情感。二是不少医院增设服务和支持系统,以改善医生的工作环境,缩短工作时间。而且,不提倡带病工作、疲劳行医。同时,医院会鼓励医生多运动,在运动中释放不快,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和家庭生活。由于医生工作繁忙,有时两台手术间根本没时间吃饭,不少美国医院会在休息室等特定地点摆放零食或自助餐,以便医生补充能量,不至于饿着肚子上手术台。三是政府部门会根据医院存在的问题,合理制定医保政策,适当提高工资收入,以保证医生更有执业安全感。
这些举措在医生中的反响较好,保证了美国医疗体系持续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正向吸引。希望这些措施对我国规培体系的改善和规培医生压力的缓解,有一定借鉴作用。
来源:生命时报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国际医疗部主治医师、助理研究员 董 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