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头条

心肌炎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心肌炎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妙手医生2022-10-18 1429次阅读
温馨提示:以下内容是针对圆心大药房网上药店展示的商品进行分享,方便患者了解日常用药相关事项。请患者在用药时(处方药须凭处方)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作者:夏雪培 北京市海淀医院

病毒性心肌炎系由病毒感染所致的局限性或弥散性心肌炎性病变,其临床表现差别很大,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致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猝死。西医治疗该疾病主要以休息、支持治疗和对症处理为主,无针对性治疗措施。中医药临床干预在改善临 床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存质量方面有肯定疗效,但目前尚缺乏规范和指导病毒性心肌炎中医临床诊疗的标准化文件。
诊断标准参照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的《心肌炎的病因、诊断、管理和治疗共识》,《路易斯湖诊断标准》以及1999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学术研讨会提出的《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
在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病毒感染后3周内出现心脏表现,如出现不能用一般原因解释的感染后急性胸痛、呼吸困难、严重乏力、胸闷、头晕、心尖第一心音明显减弱、舒张期奔马律、心包摩擦音、心脏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阿-斯综合征等。病毒性心肌炎可分为3期。依次为①急性期,指新近发病,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异常、多变,病程多在6个月以内;②迁延期,症状反复出现、迁延不愈,辅助检查未恢复正常,病程一般在6个月以上;③慢性期,病情反复或加重,心脏进行性扩大或反复心功能不全,病程多在1年以上。病毒性心肌炎属于中医学“心瘅”“心悸”范畴,该病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正气虚弱、外感邪毒等因素有关。该病病位在心,涉及脾、肺、肾等脏器,病机为外感风热、湿热邪毒,正气受损,是本虚标实之证。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邪毒侵心、正邪交争的病理变化,疾病后期由于病情迁延,机体阴阳气血亏虚,产生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形成虚实错杂之证。
中医辨证论治。急性期:热毒侵心证临床表现为发热身痛,鼻塞流涕,咽痒喉痛,咳嗽咯痰或腹痛泄泻,肌痛肢楚,继之心悸,胸闷气短,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细数或结代。治法为清心解毒,宣肺宁心。阳虚气脱证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喘息心悸,倚息不得卧,口唇青紫,烦躁不安,自汗不止,四肢厥冷,舌质淡苔白,脉微欲绝。治法为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方药选择参附龙牡汤加减;
迁延期或慢性期。心肺气虚证临床表现为气短乏力,胸闷隐痛,自汗恶风,咳嗽,反复感冒,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治法为补益心肺,固护卫气。方药选择参苏饮加减;痰湿内阻证临床表现为胸闷憋气,头重目眩,脘痞纳呆,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治法为祛湿化痰,温通心阳。方药选择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温胆汤加减;气滞血瘀证临床表现为心前区刺痛,痛有定处,胸闷胁胀,心烦易怒,唇色紫暗,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涩。治法为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气阴两虚证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疲乏,气短,失眠,易惊恐,手足心热,舌淡红,苔薄白,脉弱或细弱或沉弱。治法为益气养阴,安神镇静。方药选择生脉散加味;气阴两虚证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疲乏,气短,失眠,易惊恐,手足心热,舌淡红,苔薄白,脉弱或细弱或沉弱。治法为益气养阴,安神镇静。方药选择生脉散加味;阴虚火旺证临床表现为心悸不宁,五心烦 热,潮热盗汗,失眠多梦,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方药选择天王补心丹加减;心脾两虚证临床表现为心悸怔忡,肢体倦 怠,自汗短气,面色无华,舌淡,苔薄,脉细数。治法为健脾益气,安神定悸。方药选择归脾汤加减;阴阳两虚证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闷,畏寒,乏力,腰酸,多梦,舌淡或胖,脉细无力或结代。治法为温阳益气,滋阴通脉。方药选择炙甘草汤加减;
针刺疗法是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之一,针对病毒性心肌炎迁延期或慢性期患者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可缓解心悸、气短等症状,改善心功能和心肌酶谱指标。根据传统针灸理论以及现代针灸研究,病毒性心肌炎针刺治疗可选用内关穴。根据临床症状可选择相应配穴,心悸脉促者,可取郄门穴、厥阴俞穴、心俞穴;胸痛者,可取神门穴、膻中穴。另外,耳针疗法对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律失常具 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合理预防调摄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症状,延缓疾病进展。具体方法包括调摄精神,避免情绪波动;避免受寒,生活起居规律;劳逸结合,坚持适当活动等。在病毒性心肌炎心脏康复的全程管理过程中,推荐在药物处方的基础上,增加运动处方和心理处方,包括太极拳、八段锦等,可以帮助患者恢复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状态,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