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巍荣萱 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
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科学合理地制定血脂异常管理方案对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关键意义。以下是制定血脂异常管理方案的详细步骤与要点:一、患者评估
血脂检测全面测定患者的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 C)。了解各项指标的具体数值,确定血脂异常的类型,如高胆固醇血症(LDL - C 升高为主)、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血脂异常(TC、TG 均升高)或低 HDL - C 血症等。
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采用合适的风险评估工具,如 Framingham 风险评分或我国自行研发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模型。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血糖(是否患有糖尿病)、吸烟史、家族心血管疾病史等因素,计算患者未来 10 年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概率。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人群。例如,已确诊患有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合并靶器官损害的患者通常属于极高危人群;而无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但具有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吸烟、肥胖等)的患者可能为中危或高危人群。
其他健康状况评估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其他合并症,如肝脏疾病(影响药物代谢)、肾脏疾病(可能影响血脂代谢及药物排泄)、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导致血脂升高)等。同时,评估患者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习惯(如膳食结构、是否经常在外就餐、饮酒频率与量等)、运动习惯(运动类型、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睡眠质量以及心理状态(是否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因心理因素可能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血脂控制效果)。
二、设定管理目标
LDL - C 目标值根据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分层设定 LDL - C 目标值。对于低危人群,LDL - C 目标值可设定在<3.4mmol/L;中危人群<3.0mmol/L;高危人群<2.6mmol/L;极高危人群<1.8mmol/L,且在可耐受的情况下,可进一步降至<1.4mmol/L。例如,一名 50 岁的男性患者,无心血管疾病史,但患有高血压和吸烟,经风险评估为高危人群,其 LDL - C 目标值应<2.6mmol/L。
其他血脂指标目标对于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若 TG≥5.6mmol/L,首要目标是降低 TG 以预防急性胰腺炎,可将 TG 降至<5.6mmol/L,之后再关注 LDL - C 等其他指标达标情况。对于低 HDL - C 血症患者,虽然目前尚无明确的药物治疗将 HDL - C 升高至特定目标值的推荐,但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如运动、戒烟等)尝试改善 HDL - C 水平,一般认为 HDL - C>1.0mmol/L 较为理想。
三、生活方式干预方案
饮食调整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限制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动物内脏(如肝脏、肾脏)、蛋黄、蟹黄等高胆固醇食物的食用量。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如全谷物(燕麦、糙米)、蔬菜(西兰花、芹菜)、水果(苹果、香蕉)、豆类等,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推荐为 25 - 30 克,有助于降低胆固醇吸收。控制碳水化合物总量及简单碳水化合物(如白糖、白面包)比例,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如瘦肉、鱼类、低脂奶制品、豆类等。对于超重或肥胖患者,还需控制总热量摄入,以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一般建议每天减少 300 - 500 千卡热量摄入,逐步实现体重减轻 5% - 10%。
运动锻炼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制定运动方案。推荐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约每分钟 100 - 120 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也可将运动时间拆分为每次 30 - 60 分钟,每周进行 5 次左右。对于年轻且身体条件较好的患者,可适当增加运动强度或加入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但需注意避免运动损伤。运动时间可选择在早晨、下午或晚上,但避免饭后立即运动,一般建议饭后 1 - 2 小时后开始运动。
戒烟限酒强烈劝导患者戒烟,告知吸烟对心血管系统和血脂代谢的危害,可提供戒烟辅助措施,如尼古丁替代疗法、戒烟咨询等。对于饮酒,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应超过 25 克(相当于啤酒 750 毫升、葡萄酒 250 毫升、38 度白酒 75 毫升或高度白酒 50 毫升),女性不应超过 15 克(相当于啤酒 450 毫升、葡萄酒 150 毫升、38 度白酒 50 毫升或高度白酒 30 毫升)。过量饮酒会导致 TG 升高,影响血脂控制。
心理支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的患者,提供心理疏导或转介至心理专科医生处。心理压力过大可能导致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行为(如暴饮暴食、过度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影响血脂异常管理效果。可鼓励患者通过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放松技巧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药物治疗方案
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是血脂异常治疗的基础用药,尤其适用于降低 LDL - C 水平。根据患者的 LDL - C 水平、心血管风险分层及耐受性选择合适的他汀类药物及剂量。例如,对于轻度血脂异常且为低危人群,可选用低剂量他汀如辛伐他汀 10 - 20mg/d;对于高危或极高危患者,可能需要选用高强度他汀如阿托伐他汀 20 - 40mg/d 或瑞舒伐他汀 10 - 20mg/d。在用药过程中,需定期监测肝功能(一般在用药后 4 - 6 周复查肝功能,如无异常可每 3 - 6 个月复查一次)、肌酸激酶(若患者出现肌肉症状应及时检测)等指标,以监测药物不良反应。若出现肝功能异常(谷丙转氨酶或谷草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 3 倍)或肌病(肌酸激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 10 倍)等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调整治疗方案。
贝特类药物适用于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以 TG 升高为主的混合型血脂异常患者。常用药物如非诺贝特,一般剂量为 0.1 - 0.2g / 次,每日 3 次。贝特类药物使用过程中同样需监测肝功能和肌酸激酶,且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时需谨慎,因联合用药可能增加肌病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当 TG≥5.6mmol/L 时,可考虑先启用贝特类药物快速降低 TG 水平,预防急性胰腺炎,待 TG 降至相对安全范围后再考虑联合他汀类药物进一步控制 LDL - C 等指标。
其他药物依折麦布可抑制肠道胆固醇吸收,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可增强降低 LDL - C 的效果,尤其适用于单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后 LDL - C 仍未达标的患者,常用剂量为 10mg/d。烟酸类药物可升高 HDL - C 水平,但因其不良反应较多(如面部潮红、瘙痒、胃肠道不适、肝毒性、血糖升高等),目前临床应用相对较少。ω-3 脂肪酸制剂对于降低 TG 水平有一定作用,可用于高甘油三酯血症的辅助治疗,常用剂量为 2 - 4g/d。
五、监测与随访计划
血脂监测在治疗开始后的 4 - 6 周进行首次血脂复查,评估治疗效果及药物安全性。若血脂未达标且无不良反应,调整治疗方案后在 3 - 6 个月后再次复查。对于血脂已达标且无不良反应的患者,可每 6 - 12 个月复查一次血脂全套指标,包括 TC、TG、LDL - C 和 HDL - C。
其他指标监测每次复查血脂时,同步监测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肌酸激酶等指标,以及时发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对于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其他疾病的患者,按照相应疾病的监测要求监测血糖、血压等指标,如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等。
随访频率与内容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治疗阶段确定随访频率。治疗初期,可每 1 - 2 个月随访一次,主要了解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包括是否按时服药、坚持饮食和运动干预等)、评估治疗效果(血脂指标变化、是否出现不良反应)以及解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随着治疗的进展和患者病情的稳定,可逐渐延长随访间隔至每 3 - 6 个月一次。随访内容包括询问患者的生活方式改变情况、有无新出现的症状或疾病、药物使用情况(是否自行停药、换药或增减剂量)等,并根据随访结果调整管理方案。
通过以上全面、系统的步骤制定的血脂异常管理方案,能够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精准干预,有效控制血脂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