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秀英 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临床常见致病因素, 其病因较一致的看法是,由损伤、炎症、免疫功能障碍三者相结合作用的结果。中医没有“动脉粥样硬化”名称,归属于中医“胸痹” “眩晕” “中风”“偏枯”等范畴。我们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发现该病为本虚标实证,其病程历经本虚致实和标实致虚两个阶段,我们通过探讨中医病因病机,有利于该病的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主要累及大、中动脉的疾病,其根本病变是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粥样斑块形成、内膜灶状纤维化引起管壁变硬,管腔狭窄,继而引起一系列继发性病变,尤其易在心脑血管等处引起缺血性疾病。AS是一种多因性疾病,涉及基因、环境、代谢等多种因素。动脉硬化多发生在中老年阶段,与我们饮食、情志、生活习惯等有关。下面浅谈中医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
动脉粥样硬化不仅仅是一种疾病的名称更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变基础,祖国医学中无“动脉粥样硬化”之称,依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可涉及祖国医学“眩晕”、“头痛”、“健忘”、“痴呆”、“中风”、“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痰饮”、“水肿”等病症。其病理机制中,痰、瘀、毒是实体要素,而这些要素的产生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传统中医根据辩证经验认为As的产生与脾、肾、肝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因此,祖国医学在重视As从痰、瘀、毒论治的同时,更注重把As放在脾、肾、肝等“脏腑失调”这个复杂的“关系网”中,从相互作用的矛盾关系上来认识As的发病机制和辨治规律。我们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以虚为主,为本虚标实证。归纳其主要病因病机不外乎内、外二因致虚两条途径。
1、内因致虚:动脉粥样硬化患病者多为年龄偏大,素体不足,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虚,肾主津液,对津液的贮存、分布、利用及津、液、精、血之间的转化起主导作用。中年以后肾元亏虚,精气渐衰。若肾阳虚,则水不生土,衍生痰浊;肾阴虚,更可火化热生,炼液为痰,痰浊壅塞脉道,血滞成瘀。痰瘀互结,着于血脉,交结凝聚,即形成粥样斑块。As多见于中老年人,这些人群脾的“内运化”功能减弱,散精不利,阴阳失衡,对原系水谷精微之血脂,易化生为痰浊,正如《证治汇补》所言:“脾虚不运清浊,停滞津液而为痰生”,痰流滞于血脉,则形成痰瘀交结证,脾为生痰之源,年老脾胃虚弱,如《景岳全书》云:“血者水谷之精气也,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升清降浊[4],《医宗必读》云“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而成痰。”二者相互影响,导致本病的发生。脏腑功能失调,而致心气虚,心主血脉,心气是维持血液正常运行的主要动力,《内经》云:”气血运行不畅,痰、瘀互结于脉络。“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如有肝虚者,则会有疏泄功能失常,病理产物堆积影响血脉等功能。此外,肝气乘脾亦可加重脾虚,引发或加重本病。
2、外因致虚:情志内伤,饮食失调。《内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灵枢·卫气失常论》说:“人有脂,有膏,有肉”,而若脂膏过多,则形体有变,若其摄入过多,排泄、利用功能失常,可使血脂升高转为痰浊,痰阻于脉络而产生瘀,痰和瘀相互影响,而导致本病。再者,情志内伤可致肝气郁滞,肝主疏泄,气血津液的运行、脾精的运化等均依赖于肝气的畅达。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津血输布代谢失常。可化生痰浊、瘀血。气郁化火,郁火上炎,火灼络脉,久而蕴毒,瘀积脉道日久,产生病理产物——痰、瘀等,阻滞脉道。毒邪可作为另一种致病因素,且有外来之毒、内生之毒之分。内生之毒常因有内伤杂病进一步发展而为本病,其多由诸邪蓄积,交结凝滞而成,As是痰瘀同病,其病理过程与肝失疏泄密切相关。而在病程演化过程中,内、外因致肝、心、脾、肾等多脏腑产生病理产物,如痰浊、瘀血、毒邪等,在进一步发展中,二者或三者相互影响,又推进了整体病程的发展,在多方面的相互影响下,病程多历经标实致虚和本虚致实这两种主要病理阶段。
3、标实致虚:瘀血、痰浊、毒邪,三者不仅是病理产物,在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中还起着推动病情发展的作用。《东医随笔》“血不流则成瘀,滞积血”痰浊内聚,注入血脉,瘀滞脉络,日久营血瘀滞,痰瘀互结,沉积血府,脉道失柔,气血不畅,邪愈盛而正愈虚。如使病情反复发作,则会引起虚实夹杂,日久则病灶形成,并累积所属器官。本病病因病机不外乎五脏虚弱,加之痰浊、毒邪、瘀血等实邪所致本虚标实之证。其无论内外之因,引发实邪之病理产物,导致五脏虚损,导致本病。故治疗上,先补五脏之虚,再祛其病理产物;再除其内外之因。
目前中医学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各家辨证分型方法不同,而分型治疗更是仁者见仁。一些学者根据病症特点将本病分①心脾两虚:以头晕目眩、神疲乏力、体重减轻等为主症;治疗上以健脾益气为本。②肝肾阴虚:以头晕、头痛、健忘、腰膝酸软等为主症;治疗上以补益肝肾治其本。③痰瘀痹阻:以眩晕头痛、痰多气短、胸闷作恶为特点;治疗上以通脉化痰治其本肝郁气滞:④肝气郁结以胸闷胁胀、喜太息为特点;治疗上以疏肝理气治其本。而我们在总结各家观点的同时,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和大量临床观察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机与虚、痰、瘀、毒有关,并据此理论进行辨证分型。①虚证:以益气养阴为治则;②痰证:以活血豁痰为治则;③瘀证:以活血化瘀为治则;④毒证:以清热解毒为治则。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本质是本虚标实之证,所以补其不足十分重要。人至中老年,脾胃功能渐衰,脾虚则运化升清失职,水谷精微运化失常化为痰浊,阻于血脉,而形成高脂血症。肾气渐衰,肾的生化推动乏力,血失畅行,瘀滞于脉道而硬化。扶正补虚法针对脏腑亏虚之证,而多采用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气、滋养肝肾等作用的方药。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任何原因引起的肝、肾、脾三脏功能的失调都可能成为斑块形成的先导。所以在斑块形成期的治疗,当从肝、肾、脾三脏同时切入,阻断痰浊的变生。疏肝以恢复肝的条达之性,益于游离脂质的清除:益肾以顾护肾气,助水液之气化,健脾以健运中气,运化水液精微,截断痰体斑块的形成。在斑块形成期,如果肝、肾、脾三脏没有得到合理的调整,不能阻断病情的进展,则体内变生的脂毒、糖毒、浊毒、瘀毒蓄积蕴结,变生热毒为患。
治疗上,西医以针对高脂血症治疗为主,临床上以应用他汀类药物降脂为主。中医以调整机体为主,进行辨证治疗。临床上,针对本虚标实的特点,遣方用药。动脉粥样硬化提倡以预防为主,在日常生活中健康饮食,降低高脂血症发病率,同时调节情志,增强体质,改善脏腑功能,更好地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中医擅治其本,调养身心,西医擅治其标,可以迅速降脂;如建立一个中西医治疗本病的治疗方案,可有效的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