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贵娥 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
在户外活动日益丰富的当下,人们与大自然的接触愈发频繁。然而,一种隐藏在草丛、树林中的小生物 —— 蜱虫,正悄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蜱虫虽小,但其叮咬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了解如何防治蜱虫叮咬至关重要。一、认识蜱虫
蜱虫,俗称壁虱、草爬子,是一种寄生性节肢动物。它们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更为常见。蜱虫通常呈椭圆形,未吸血时身体扁平,芝麻粒至米粒大小,饱血后则膨胀如黄豆甚至更大。蜱虫的头部有一对强有力的口器,用于刺入宿主皮肤并吸食血液。它们主要栖息在草丛、灌木、树木的枝叶上,等待宿主经过时,便会主动攀附并寻找合适的部位叮咬。
二、蜱虫叮咬的危害
(一)皮肤局部反应
蜱虫叮咬后,皮肤首先会出现局部反应。叮咬处常出现红肿、疼痛、瘙痒等症状,有时还会形成硬结。若蜱虫口器折断并残留在皮肤内,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炎症反应,导致局部皮肤化脓、溃疡等。这些皮肤问题不仅影响美观,还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
(二)传播疾病
蜱虫是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这才是其最大的危害所在。通过叮咬,蜱虫可传播多种病原体,如莱姆病、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Q 热等。以莱姆病为例,这是一种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初期症状类似感冒,如发热、头痛、乏力等,若未及时治疗,病菌会侵犯关节、心脏、神经系统等多个器官,导致慢性关节炎、心脏传导阻滞、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极大影响。森林脑炎则更为凶险,患者可能出现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幸存者也可能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三、预防蜱虫叮咬的方法
(一)户外活动前准备
穿着防护衣物:在前往蜱虫易出没的地区,如郊外、森林、草原等地进行户外活动时,应穿着长袖长裤,将裤腿扎紧塞进袜子里,上衣扎进裤子里,减少皮肤暴露面积。选择浅色衣物,便于及时发现攀附在衣物上的蜱虫。同时,可佩戴帽子,避免蜱虫直接接触头皮。
使用驱虫产品:在衣物和暴露的皮肤上涂抹或喷洒含有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等成分的驱虫剂。这些驱虫剂能有效驱赶蜱虫,降低被叮咬的风险。但使用时要注意按照产品说明正确使用,避免接触眼睛、嘴巴等敏感部位,儿童使用时应选择浓度较低的产品,并在成人监护下进行。
(二)户外活动中注意事项
避免进入蜱虫密集区域:尽量走在道路中央,避免在草丛、灌木中长时间坐卧或穿行。蜱虫多栖息在离地面 1 米左右的植被上,通过 “探寻” 宿主的气味、热度等线索来寻找目标,因此远离这些蜱虫密集区域能大大减少被叮咬的几率。
定期检查身体和衣物:在户外活动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就应检查一下身体和衣物,查看是否有蜱虫攀附。重点检查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这些地方是蜱虫容易隐藏的地方。若发现有蜱虫,应及时将其移除。
(三)户外活动后处理
全面检查身体:结束户外活动回家后,应立即进行全身检查,确保没有蜱虫残留。洗澡时,可借助镜子仔细查看身体各个部位,尤其是容易被忽视的部位。同时,更换并清洗所有衣物,清洗时可选择高温洗涤,以杀死可能附着在衣物上的蜱虫或虫卵。
宠物检查与清洁:如果携带宠物一同外出,宠物也可能成为蜱虫的宿主。回家后要仔细检查宠物的身体,尤其是耳朵、腹部、腿部等部位,及时发现并清除蜱虫。定期为宠物进行驱虫处理,使用宠物专用的驱虫药,降低宠物感染蜱虫的风险,也能间接保护家人免受蜱虫威胁。
四、被蜱虫叮咬后的处理措施
(一)正确移除蜱虫
若发现被蜱虫叮咬,千万不要惊慌,也不要用手直接捏、拍或用火烧等方式处理蜱虫,因为这样可能会导致蜱虫口器折断并留在皮肤内,增加感染风险。正确的方法是使用镊子,尽可能贴近皮肤表面夹住蜱虫的头部或口器,然后缓慢、平稳地向上提拉,将蜱虫完整移除。在移除过程中,要注意不要扭转或猛拉,以免蜱虫身体断裂。移除蜱虫后,用酒精或碘伏对叮咬部位进行消毒。
(二)密切观察身体状况
即使成功移除了蜱虫,也不能掉以轻心。被蜱虫叮咬后,要密切观察身体状况,如是否出现发热、头痛、皮疹、乏力等不适症状。若在叮咬后的数天至数周内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被蜱虫叮咬的经历,以便医生准确判断病情,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和治疗。
(三)就医检查
如果对移除蜱虫的操作不确定,或者蜱虫口器残留无法自行取出,应尽快前往医院,由专业医生进行处理。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取出残留的蜱虫口器,并进行消毒、包扎等处理。同时,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血液检查等,以排除感染相关疾病的可能。
蜱虫叮咬虽看似是一件小事,但背后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健康风险。通过了解蜱虫的习性、掌握有效的预防方法以及正确处理叮咬后的情况,我们能够在享受户外活动乐趣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被蜱虫叮咬的风险,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让我们行动起来,做好蜱虫防治工作,与大自然安全亲密接触。
展开阅读全文